•陳五福 •聖嚴法師 •孫越 •葉由根
•王貫英 •吳繼釗 •楊煦夫妻 •何明德
•王守信 •史可堯 •永蓮寺 •余任仰
•吳方芳 •吳富美 •吳尊賢 •吳碧霞
•陳淑麗 •陳寶珠 •傅約翰 •楊蔚齡
•蕭淑珍 •羅美枝 •魏海蓮 •嚴道
•羅慧夫 •鮑得勝.張麗英    

為盲人點亮光明的台灣史懷哲
 陳五福
陳五福,誕生於羅東佃農之家,民國35年正值28歲盛年,由於對養育他生長的宜蘭存在一份情感,他毅然辭去台大醫院眼科主治醫師職務,發揮拓荒者的精神,於民國36年回故鄉創辦「五福眼科醫院」。院裡的醫護人員雖辛勞,卻都笑容愉快地恪遵陳五福親手定的工作信條:「忍耐、自制、無私、慷慨、慈善、寬恕、高潔、善行、稱讚、道謝、微笑、短歌」。

由於他的工作深知失明者的痛苦,為了造福盲胞,民國47年便以個人財力創辦完全免費的「慕光盲人習藝所」,讓盲胞在2年中一面學習點字、按摩等技能,一面以音樂、體育、行動訓練等課程,強化他們面對生活的信心。50多年來的慘澹經營,改名後的「慕光盲人重建中心」,不但使無數眼疾患者重見光明,更免費輔導盲生從養育、教育、到生涯規劃...,使許多盲胞盲而不殘,重新肯定生命的意義。陳五福期望為盲胞建設一個不需別人扶持的未來!


視病猶親的陳五福,不僅關心病患病痛,他認為醫師更要顧及病患的心理與家庭背景,醫者必須以謙和的心態,多涉獵宗教、人文書籍,以培養對人性與社會結構的了解。這種觀點與當前醫學倫理日漸淪喪,醫師只看病與器官而不看「人」的現狀,截然有別。他所彰顯的係醫者需在人道主義下與患者建立和諧融洽的關係,絕非僅是醫療消費。

私人創辦學校難,創辦特殊教育學校更難,「慕光」草創期的困難可想而知。故在獨力摸索輔導盲生的漫長過程中,難免也有院務陷於不順的低潮期。但當年41歲的陳五福透過最崇拜的「筆友」-高齡84歲遠在非洲獻身的史懷哲博士,對他一封又一封的親筆回信勉勵與精神感召,在在堅定他獻身為家鄉盲胞服務的決心!因此在行醫之餘,他尚且孜孜不倦地發明改良盲胞醫療及教育用具,還因此得到專利,並在國際眼科學會發表研究成果。這一切在在顯示陳五福以宗教家同體大悲精神,將全部生命投入這項志業,能被尊稱為「台灣的史懷哲」,實當之無愧。

除欽佩史懷哲宗教哲學家的精神外,陳五福更進一步以其所揭櫫之「敬畏生命」哲理為人生最高目標!他曾言:「在各民族語言、風俗、生活習慣、宗教政治信仰的差距如此迥然不同下,人類該如何減少磨擦衝突而和睦相處呢?故我提出對他人應給予猶如己出的『兄弟愛』!這種愛可以沒有特定對象,祇考量對方利益,不計自己好惡,是一種本乎人溺己溺的襟懷與無私的奉獻!」

一九九三年陳五福醫師因積勞成疾罹患肝癌,在與癌魔對抗七年後不治 、享年八十歲,生前獲日本福島醫科大學博士學位,及台美基金會社會服務獎、吳尊賢愛心獎、吳三連醫學獎、葛瑪蘭獎、華夏獎章、以及總統親頒的紫色景星勳章,還擁有多項論文專著與眼科儀器發明的國際專利等。

弘法建設人間淨土的行腳僧
 聖嚴法師
聖嚴法師,俗名張志德,民國19年誕生於江蘇南通縣的貧困農家,童年在水澇荒旱、戰禍連年的淒慘時代中度過,11歲才正式入小學的他,隨時都得因貧困而輟學。即便如此,聖嚴從小就顯露出大度能捨的慈愛性格。有一回,在上海工作的兄長帶回一串香蕉分給他一根。嚐了生平第一口香蕉美味的他,竟捨不得再咬第二口,小心翼翼地將香蕉包好隔日帶到學校,讓每個同學都能一起嚐嚐這人間難得的美味。

民國32年,13歲的他即自願出家。只有小學四年級程度的他,竟體悟出微妙的佛法可以度化世人,而不僅是誦給亡靈做超度之用。但年少的他卻也慨歎「佛法這麼好,知道的人極少,誤解的人卻不少」,不禁發心:願盡己所能讀通佛經,來日講經說法度化人發善心,做善事。因為出身貧困,聖嚴深悉窮人的苦;因為走過烽火,親睹天災、屍橫遍野的人間慘狀,他更能體驗到生命的可貴與和平的重要。以往佛教徒予人較消極的印象,但聖嚴法師積極入世,從事淨化人心的工作,全心弘揚「人生化的佛法,人性化的佛學,人間化的佛教」。

1987年,聖嚴法師創建了法鼓山,它不是一座或幾座寺院,而是涵蓋學術、禪修、教育以及提昇人品的世界性佛教教育園區。法師以「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為法鼓山的理念,並於1992年率先提出「心靈環保」運動,為了具體落實這些理念,還陸續提出「禮儀、生活、自然」等三種環保,作為淨化社會的具體做法。
長期以來法鼓山這個教育關懷的啟蒙團體,不斷透過觀念的宣揚及三大教育:即從對社會關懷推動各項急難救助、助念關懷的「大關懷教育」、興辦教育的「大學院教育」,以及透過各種佛教修行活動、現代文化活動淨化人心的「大普化教育」,將上述四個環保的理念,落實在生活各層面。

2000年8月,聖嚴法師受邀出席於聯合國大會堂舉行的「千禧年世界宗教暨精神領袖高峰會」,在開幕致詞時法師即以宏觀、開闊的視野指出:「物質的貧窮使人的生命受到威脅,精神及心靈的貧窮,將使人的生活環境失去平安和幸福。」聖嚴法師提出「心靈環保」、「人間淨土」的觀念,與會來自一百多國,代表各種宗教教派的代表們,多深表贊同。

2002年2月,聖嚴法師再度以世界宗教領袖佛教代表的身份,受邀前往紐約參加「世界經濟論壇會議(WEF)」,6月再度代表佛教界參與「世界宗教暨精神領袖理事會」,並成為該會議主席團成員。聖嚴法師不斷在國際間提出「心靈環保」運動,認為人類只有通過心靈的改變,社會才會改變,才能發展為人類全面和平。而這正是法鼓山多年來努力推動的目標。法師的理念並受到國際環保組織「地球憲章」成員的高度重視,將會把「心靈環保」納入地球憲章之中。

多年來,聖嚴法師領導著「法鼓山」,為社會注入一股新思潮,尤其是所推動以「心靈環保」為主軸的「四個環保」之淨化人心、淨化社會的觀念和運動,不但具時代意義,更是對社會思想具有啟蒙意義。唯有從淨化人類心靈,並提昇精神層面做起,才能徹底解決人類的貧窮及環境問題,透過聚沙成塔、滴水穿石的努力,人類永久和平的理想,「人間淨土」的理念,是有希望實現的。

你的終身公益的老朋友
 孫越
孫越先生,中國浙江人,1930年生。
1949年8月22日,孫越先生十九歲,開始了他多彩多姿的演藝生涯;他參與過無數齣膾炙人口的舞台劇演出,主持過創最高收視紀錄的眾多電視綜藝節目,更因在多部至今仍被人懷念的經典電影中精湛的演出,而獲得1969年台港地區電影業界最高榮譽的金馬獎第七屆最佳男配角獎及1983年金馬獎第二十屆最佳男主角獎。

演戲讓他成名,也賺飽了錢,但卻因工作長期緊張繁忙,染上吸煙惡習導致氣喘,屢屢戒菸不成。1984年,有次拍片看到周圍有三個年輕人在片廠內,突然讓他警醒到:「不能以二手菸傷害他們健康!」一念之間,他決定為三十八年的菸齡劃下句點,更成為全台灣宣導拒吸二手煙最積極的人。這正是他對於「尊重生命」理念的具體實踐。在他的觀念裡,人既要為自己活,更要為他人活,在尊重自己成長的同時,也要尊重別人的生命成長。

1989年8月22日,正當孫越先生演藝事業的巔峰時期,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之外,他宣佈結束四十年的演藝生涯,正式全心投身公益活動,他訂下自己的人生目標:「自此以後,只見公益,不見孫越」,那時,他五十九歲!


從此,社會大眾看到的,是捲起袖子快樂捐血的孫越;是在街頭義賣咖啡幫助伊甸殘障基金會的孫越;是在電視上呼籲流連街頭的青少年早點回家的孫越;是到處提倡戒煙的孫越;是每週到台大醫院為愛滋病患與腫瘤病患禱告的孫越;是鼓勵大家捐出器官的孫越;是倡導安寧照顧的孫越;是每週到各地監獄鼓勵受刑人的孫越;是以行動響應世界展望會發起饑餓三十的孫越;是為聯合勸募協會募款的孫越;是在宇宙光全人關懷機構從事社會關懷的孫越...。他將他的全人、全心、全時間都放在社會公益事業上,董氏基金會的終身義工--「孫越叔叔」,似乎已成為社會公益的另一個代名詞。

2001年,孫越辭去15個公益團體的各項職務,大半生奉獻演藝與公益事業的他想在71歲的餘年多陪家人。但孫越說他只是放下頭銜,不會離開公益事業,仍會繼續傳播愛,實踐「尊重生命」的理念,這依然是他終生不懈的目標。

台灣智障教育之父
 葉由根
葉由根神父,籍隸匈牙利,德國大學畢業,天主教耶穌會傳教士,先後在中國河北與臺灣開辦醫院,醫助貧民,又成立「仁愛啟智中心」與「華光智能發展中心」至今。

與中華民國齊齡的葉神父,在二十五歲唸完大學那一年,應教會招募遠從匈牙利到中國的河北來傳福音。他之所以選擇中國,是由於他認為中國是文化國度,人人有禮而溫和,而他取名葉由根正是「由此生根」的意思。原本學醫的葉神父在上海修完神學之後又回到河北長垣縣,當時的中國正是戰火連年,遍地盡是貧困殘破的景象。兵荒馬亂的年代,許多人生病、受傷,在當地卻連一家可以治療的醫院都沒有,於是他透過紅十字會的協助,開辦了一家醫院。創院二十年間,救活數不清的人,同時也培養了十六個中國孩子學醫。即使如此功在中國,大陸淪陷後,共產黨仍對他施以一連串的鬥爭,民國四十四年,葉神父被驅逐出境。

離開大陸後,深愛中國的葉神父並未返鄉,而把愛又移植到臺灣來,在嘉義縣東石、布袋沿海地區設立貧民診所,民國五十年,在盧草鄉開辦一家「聖家貧民醫院」,繼續為生病的窮人服務,該院心臟科與婦產科遠近馳名; 設有四十多貧病床位,每天門診病患一百多名。然而,隨著臺灣經濟起飛,窮人少了「貧民醫院」的工作日益清淡,在創院近二十年後完成其階段性任務而結束。在嘉義期間,除了醫療救人。還在各鄉鎮農村廣設托兒所或幼稚園達十多處,獎助貧苦青少年至國內外求學者數十人。同時,幫助貧困家庭改善生活,或協助生產(如養豬)、或修繕房舍、在醫療、教育與經濟都相當落後的時代,葉神父扶持貧困不遺餘力。

民國六十三年間由嘉義轉赴新竹的葉神父,無意間發現智障孩童流連街頭,因而刺激他把心力投注在智障特殊教育上。先是在智障服務近乎零的民國六十四年,於新竹市創辦「仁愛啟智中心」。葉神父捨己為人,不計名利,不分階層、遠近,伸予援手,犧牲奉獻,曾得第七屆「吳尊賢愛心獎」及「全國好人好事八德獎」。

又在七十二年於關西成立「華光智能發展中心」,在新竹縣、市的兩處智障中心,不只收容養護重殘,且聘請專家施以特殊教育、職業訓練。有的孩子學農牧,有的孩子學手工藝、陶藝,有的則學簡易木工等等。葉神父認為他們之中或許只有少數人能走進一般就業市場中,但可以讓這些孩子們專注埋首於工作中,露出愉快滿意的表情,葉神父表示,這未嘗不是對他們缺憾的生命的一種補償。二十年來,葉神父先後教養了一千多名智障或多重殘障者,而在提供教養之外,葉神父還鼓勵智障兒童的父母們站出來,共同爭取孩子應有的權利。

葉神父雖然年事已高,仍經常早上到「華光智能發展中心」督促業務,下午則往竹東榮民醫院探望長年臥病者,樂此不疲。他一生將宗教與社會服務做最好的結合,哪裡有需要,他就到哪裡去,而且以「教助窮困」為主要目標,他認為,即使是一塊錢也能做事,其處世哲理很簡單,他說:「想自己越少越快樂。」

以一位外國人,可以窮盡一生奉獻在國人身上,而且從事少有人關注的醫治貧苦及教養智障,其秉持的愛心與耐心令人敬佩。

<奉獻的歲月>

主說:
我實實在在告訴你們,
凡你們給我這些最小弟兄中的一個所做的,
就是為我做的。 (瑪二十五:40)

<走過必留痕跡> ---憶往、感恩與祝福---
主說:
你們要彼此相愛,
如同我怎樣愛了你們,
你們也要照樣彼此相愛。 (若十三:34)


2004©ALL RIGHTS RESERVED 吳尊賢文教公益基金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