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輯(1983年)

•序 •林有川 •王貫英 •劉天生
•趙林月娥 •楊煦 •王添丁 •陳廖素珠
•高政賢 •林慎靜 •陳俊賢  
 發揚愛心撫育山地孤兒的楊煦

在台灣地區提到六龜山地育幼院的`楊煦先生與夫人林鳳英女士,無人不知,他倆的愛心已獲得社會大眾的肯定。六龜山地育幼院被視為是可憐孩子的天堂,他們夫婦的愛心,使孤兒們得以延續他們的生命,免於陷入流浪的苦境。

◎山東教育學士轉任神職
楊煦先生,六十三歲,山東省曲阜縣人,四川省立教育學院教育學士,台灣基督教浸信會神學院畢業,曾任台中師範教師四年,現任中華基督教六龜浸信會牧師。楊先生原從事教育工作,自卅年前與林鳳英女士結婚後,家庭生活美滿,夫婦倆皆有慈愛心懷。

林鳳英女士為泰雅爾族山胞,目睹山胞生活困苦,族裡許多無父無母孤兒,乏人教養,更無法就學,遂暗地許下心願,將來有能力,必幫助孤兒長大成人。迨至和楊先生結婚後,亦向夫婿表達其心願。楊煦先生是虔誠基督教徒,由於基督博愛精神的激勵,與聖經馬太福音的感召,決心創辦山地育幼院,收容孤兒並撫養教育他(她)們。

民國四十一年,楊氏夫婦開始施展他們偉大的愛心抱負,該年,楊先生任教高雄縣六龜國中,當時薪水不高,但他們還是收養一名啞巴女童,以後逐漸收容至廿四名孤兒時,方正式成立六龜山地育幼院,定居現址六龜鄉東溪山莊,現該院收容有一百十二名孤兒。

當初,由於收容孤兒增多,致原來院社不夠使用時,剛好台糖標售土地,即育幼院現址,為了使孤兒們有足夠的活動空間,楊先生亦參投標。投標後,楊先生即帶領全家大小禱告:「神啊!請讓我們標得土地,好使孤兒們有一舒適的環境長大成人。」似有神佑,楊先生果真標得台糖近二十甲的土地,亦增強了夫婦展布偉大抱負的信心。

◎收容以山地孤兒為主
山地育幼院以收容以山地孤兒為主,平地孤兒如果真正找不到容身之處,楊煦夫婦亦義不容辭地加以收養。孤兒們的親戚在孤兒們失去雙親時,即將其送到鄉公所或民眾服務站,鄉公所出具證明後,山地育幼院即加以接納。每接納一名孤兒時,楊煦夫婦總是心酸的,但他倆隨即堅強地化心酸為力量,心想,他是我的孩子,我要使他茁壯、美麗。

除了經由正式手續,確定是孤兒而加以收容者外,收容棄嬰,楊煦夫婦亦義無反顧。由於楊煦夫婦的愛心遐邇聞名,一些父母或沒有能撫養,或因孩子本身有缺陷,而不願撫養,但又怕孩子無處容身,就偷偷送到育幼院門口,由育幼院來收容。

今年二月初,該院即在男生宿舍撿到女雙胞胎。前三個禮拜在大門口發現一名約三、四歲小兒麻痺男童。去年亦撿到有兔唇的男嬰及有雙兔唇的女嬰。通常撿到棄嬰的處理方式是,到警察單位報案,登報招領,但這些嬰兒大都是遭惡意遺棄的,報案及登報只是收容前的手續,一個月後即到鄉公所報戶口,正式成為楊姓大家族的一員,開始他們的新生。

楊煦夫的愛心,下面一個事實亦得證明。民國六十三年,一位路人在岡山菜市場內發現一個無雙臂的女嬰,經送到里長處轉送至警察局,經警察局登報三天招領,其中不少無子嗣人士亦前往領養,但看到這女嬰有嚴重缺陷,皆望而卻步。其時適有一從六龜調去的員警,知道楊煦夫婦是愛的化身,即以試試看的心理,打電話給林鳳英女士,林女士接到電話之後,立刻偕楊先生趕到岡山,將缺少雙臂的女嬰領回養育,取名楊恩典。

◎楊恩典的故事令人感動
領回楊恩典之後,由林鳳英女士親自撫育,由於她發育不全,抵抗力弱,三歲前時常生病,林女士經常抱著她奔走於醫院與育幼院之間,備嚐艱辛,不可言喻,但林女士毫無怨言。三歲以後,楊童已較少生病,林女士教導她已雙腳代替雙手,學習雙手所能做的事,現已能拿筷子吃飯,用湯匙舀湯,並能梳髮,打結繩子。她目前唸小學三年級,學業成績都是班上前幾名。

目前,一百一十二位院童中,有男生七十名,女生四十二名,就讀高中者八名,國中二十二名,國小四十七名,就讀軍校及服兵役者十二名,其餘是讀幼稚園及嬰兒。院童作息時間是每天早晨五點半起床,點名後吃早餐,早餐有牛奶、饅頭、稀飯小菜,飯後升完旗,分別到龍興國小、六龜國中上課。中餐國中生在校吃營養午餐,小學生則由育幼院派人送便當。晚餐三菜一湯,米麵、雜糧地瓜並食,每晚七時至九時自修功課,九點半熄燈就寢。

當院童們放學回到育幼院後,就要參加講道,唱歌、禱告、查經、學習神的話語、明白真道等活動,目的要孤兒們敬神、畏神、愛國、愛人,徹底培植育德,以期服務社會,經得起考驗。該院一名男院童林增輝到台南服兵役時,在九一六梯次基本訓練結訓時,獲全師第一名,榮獲陸軍總司令頒發獎狀一紙。

院童在音樂及舞蹈方面皆有突出的表現,可能是山胞特有的秉賦吧!參加六龜鄉民眾服務站舉辦的歌唱比賽,院童林光輝容獲第一名。又參中國國民黨高雄縣黨部建黨八十週年歌舞比賽,榮獲舞蹈比賽第一名。

體育方面,參加籃球、排球、手球、羽毛球、標槍、游泳等比賽,皆有良好的成績。院童林勝璋獲得高雄縣運跳高冠軍,劉明宗在高屏聯運會連獲四項冠軍,院童陳德和在六龜國中以體育成績第一名畢業,並曾得屏東縣運動會、台北市運會標槍比賽第一名。現該院院童參各地運動會,已得冠軍廿八項,金牌廿八面。

德、智、體三育,截至目前為止,亦贏得廿九個第一,院童林貴盛參加南部七縣市國畫、美術比賽,榮獲第一名。

◎四百餘孩子已步入社會
楊煦夫婦創辦孤兒院已歷卅年,收容的孤兒長大成人,步入社會者已達四百餘人,均有謀生能力,其中有擔鄉長、教員、護士等職務者。楊氏夫婦付出誠摯愛心,盡心照顧、教養孤兒成人,不僅使這些孩子免於陷入流浪的苦境或絕境,且皆成為社會有用之人,以其博愛精神貢獻於社會,足資楷模而流芳萬世。


 絳帳春暖愛心廣被的王添丁
台東縣卑南鄉溫泉國小校長王添丁,榮獲首屆吳尊賢愛心獎,消息傳抵台東時,王校的親友們紛紛前往其寓所道賀,咸認王校長能得到此項難得的榮耀,不僅為東縣杏壇增加光彩,亦是全縣民眾的光榮。

家住台東市中華路一段五三九號的王添丁,畢生作育英才,孜孜不倦,尤以其伉儷篤信佛教,致力地方慈善事業,其犧牲奉獻的高尚情操,深得地方人士好評,經台東縣長蔣聖愛的推薦而獲獎。

現年五十九歲的王添丁校長,接受訪問時,敘述他的求學與服務以及家庭生活狀況。他生長在台北縣石碇鄉磨石村的農家,五歲那一年隨父母遷居高雄縣的六龜鄉。居住八年以後,再遷到台東,在當時的日據時期叫做「台東廳」定居下來,畢業於當地的高等科學校,旋即接受「台東廳」國校教員講習。十九歲開始了漫長的教學生涯,到去年屆滿四十年,其中包括十四年教員和廿六年校長任期,其受業弟子堪稱「桃李滿天下」。教育部朱匯森部長酬庸其「誨人不倦」的功績,特贈匾表揚。

王校長的賢內助黃玉女女士,也是畢生奉獻「百年樹人」的工作,已在去年獲准退休,成為專責的家庭主婦。他們夫婦育有五名子女,都完成高等教育,都是虔誠的佛教徒,也都熱心協助父母從事慈善事業,王校長的一家,說得上是教育、慈善以至於佛教的模範家庭。

◎賢伉儷與佛門結下善緣
談到王家篤信佛教的經緯,王校長說是始於他的太太黃玉女女士與佛門結下善緣。早在民國四十七年,黃女士即到佛教蓮社拜佛,受到當的住持廣化法師的洗禮,正式參禪為佛門弟子。民國五十年,在台東佛教蓮社邂逅證嚴法師。民國六十年正式加入慈濟會,法號靜觀,並擔任委員之職。王校長受到太太精神感召,也加入慈濟委員的行列,法號思安。十多年來致力於台東地區慈濟工作,從不鬆懈。王校長的年邁母親看到兒媳的善行,由衷地感動,也在晚年念佛,王校長夫婦甚覺欣慰。

民國六十五年,王校長開始擔任佛教慈濟功德會的台東地區委員,利用公餘熱心參與慈濟業務。到今年初,共勸募捐獻九十多萬元,轉交花蓮慈濟會,充作低收入民眾之救濟金。該會興建慈濟綜合醫院,他也募得善款十五萬多元,王校長熱心公益,可謂不遺餘力。

自民國六十五年起,王校長辦理台東地區低收入戶長期生活濟助,按月贈與白米及現金,受惠者九十五戶,計二百五十八人。此外,辦理急難救助六十七件,包括冬令救濟以及清寒學生濟助等。台東市復興路有六家住戶發生火災,王校長立即募得十二萬多元,逐一慰贈受災戶,至今仍為人所稱道。

◎獲「愛心獎」誠然當之無愧
王校長獻身教育工作,數十年如一日,並利用公餘從事慈善事業,造福社會鄉里,發揚佛家愛人精神,今榮獲吳尊賢首屆愛心獎,誠然當之無愧。
 義診施藥卅年如一日的陳廖素珠
我國傳統的接骨師絕大多數是男性,女性從事此工作的極為少見。第一屆吳尊賢愛心獎得獎人陳廖素珠,就是一位傑出的女性接骨師。她不只有著精湛的接骨技術,更有充沛的愛心,執業卅年來,義診施藥不遺餘力。

◎打破「傳媳不傳女」傳統
今年五十四歲的陳廖素珠,出生於練武風氣很盛的一個武術世家,祖、父均擁有精湛的接骨技術及秘方,以接骨師為業。陳廖素珠在這種環境的培育及耳濡目染下,從小就對接骨這門技術有著濃厚的興趣。國小、初中求學期中,就經常成為父親的得力助手,不只在家協助門診,且經常隨同父親外出為年老或行動不便的患者診治。

由於陳廖素珠對接骨技術的濃厚興趣,加上用心學習,接骨技術進步很快。雖只是十五歲左右的女孩,面對較為輕微的骨科症狀及換藥等工作,已可獨當一面、應付裕如,減輕了她的父親、哥哥的不少工作負擔。也因此,陳廖素珠的父親打破「傳媳不傳女」的我國民間家傳技藝慣例,將有關接骨的技術及祖傳秘方傾囊相授,使陳廖素珠成為一名傑出而且少見的女性接骨師。

卅年前,廿四歲的陳廖素珠帶著一般新娘子少有的嫁妝──高超的接骨技術,于歸彰化縣埤頭鄉農家子弟,擔任小學教師的陳鎮墬。當時本省光復不久,農村經濟落後,公教人員待遇菲薄,而陳家人口又多,生活至為困苦。身為長媳的陳廖素珠面對艱難的生活環境,不得不在操持家務及田間工作之餘,開始從事祖傳的為人接骨等服務,以收入來幫助家計。

僻處濁水溪畔的埤頭鄉,出現了女性接骨師,在卅年前是一件很不尋常的事情。以當時的社會背景及一般的觀念,對於陳廖素珠的接骨技術,自然會有人抱著懷疑的態度。但由於陳廖素珠和藹的為人,親切的服務,祖傳精湛的秘方技術,加上低廉的收費,旁人一切的疑慮一掃而空,接踵而至的患者,使陳廖素珠應接不暇,幾至廢寢忘食。

◎救人濟世情操令人感動
十多年前,陳家由於農村經濟的日漸繁榮,公教人員待遇提高,以及陳廖素珠的執業收入,陳家經濟大為改善,生活已有餘裕。本著「濟世活人」的我國傳統救人救世的情操,還有「助人為快樂之本」的美德,陳廖素珠開始對社會展開回饋與貢獻,不只經常實施義診施藥,且熱心地方公益,對地方捐獻從不後人。

陳廖素珠的義診與施藥,不同於一般的中、西醫。她的義診施藥不是對門診患者,而且包括自備交通工具,到患者家中免費服務,即使是以計程車代步,亦是車資自理,從不讓患者有分文的負擔,是實實在在的義診施藥。

她的義診施藥除了經常性的對清寒的患者及老人實施外,每逢國家慶典日子,或是陳廖素珠本人有意義的紀念日,諸如執業週年、結婚週年等,均實施二天以上義診。她甚至派出家人四處張貼海報,廣為宣傳義診活動,因此,接受陳廖素珠義診施藥的,不只是埤頭鄉以及鄰近鄉鎮的患者,由於親友的奔相走告,而有來自台北、高雄的患者。

陳廖素珠最近一次的義診施藥,是接獲榮膺第一屆吳尊賢愛心獎通知後的四月四、五兩日,受惠的多達一百四十多人。其中,她前往溪湖鎮一處患者家中實施服到家的義診施藥時,聞風而至要求義診施藥的竟有二十餘人之多。

◎從來沒有假日年節
而更值得大書特書的是,陳廖素珠女士的義診施藥時間和日常的醫療服務一樣,沒有時間限制,二十四小時全天候服務。由於三十年來不分日夜地為病患服務,飲食睡眠不正常,使她有了輕微的胃病。也因此,陳廖素珠的兒女們為了母親的健康,曾經希望比照一般的醫療單位,規定應診的時間,但她堅決反對。急性子的陳廖素珠認為,她不能坐視病人痛苦,更不能顧慮一己的健康,而延長病患痛苦的時間。陳廖素珠的醫療服務是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如此,沒有星期假日,逢年過節亦不例外,過去就曾經有農曆正月初一出診的記錄。

陳廖素珠執業接骨醫療工作,全力服務社會,獲致各界肯定,除了她本人的毅力與愛心外,家人,尤其是丈夫陳鎮墜的協助與支援,更是居功至偉。陳墜鎮對於太太為服務病患而影響家務的處理,不只毫無怨言,而為了使太太能對病患服務到家,他犧牲了得來不易的課餘時間,擔任接送太太的工作。由自行車而機車,不分日夜,不論颱風下雨,數十年如一日不曾倦怠。二年前,更為了減輕太太雨淋日炙之苦,他勤練駕駛汽車技術,購置了一部轎車,專作為接送陳廖素珠服務病患之用。

除了義診施藥之外,陳廖素珠對於地方公益事業的熱心奉獻,亦不遺餘力。如施棺幫助無力殮葬之貧困鄉民、每年冬令救濟的財物捐獻、地方道路建設及寺廟興建經費的贊助等。六十六年冬天,埤頭鄉的竹圍村發生火災,她慷慨解囊捐贈財物,使受災村民得以安渡春節。為了獎助優秀的清寒子弟,她在埤頭國民中學設立清寒優秀學生獎學金,每名五百元,每學期六名。十多年的奉獻服務,不勝枚舉的義行善舉,使陳廖素珠膺選為六十六年埤頭鄉的模範婦女,七十一年彰化縣的好人好事代表。

◎子女成人擴大造福病患
陳廖素珠擁有一個美滿溫馨的家庭,丈夫陳鎮墜從事作育英才的教育工作達卅二年之久,是一名資深優良教師。夫婦育有一男二女,均接受大學教育。其長男、長女各已婚嫁。次女亦將在今年的夏天大學畢業。仁心仁術的她,被人視為是一位典型相夫教子的賢妻良母,確實當之無愧。

為了服務病患,陳廖素珠唯一的嗜好──園藝,也只好放棄。目前除了處理家務外,每天自早到晚面對的是接踵而至的病患。雖然忙得誤餐誤眠,但她不以為苦,反引以為榮、為樂。陳廖素珠相信今夏次女大學畢業後,她將會有更多的時間,發揮更大的愛心,來奉獻給廣大的人群。
 為山地教育犧牲奉獻的高政賢
新竹縣尖石(山地)國中校長高政賢先生,因為對山地教育所付出的無比愛心與偉大貢獻,不但贏得了第一屆吳尊賢愛心獎的殊榮,且其善行與優良事蹟,已由教育部彙編為全省各級學校的補充教材,供作教學之用。

◎慈母告誡要為國家效力
高政賢校長為基隆市人,今年卅六歲,民國五十八年畢業於國立政治大學法律系,從事教育工作十餘載之久。七十年間,首次參加國中校長甄試及格,同年八月十三日奉派到新竹縣尖石國中擔任校長職務。由於他是本省農家子弟出身,頗能適應山林生活,加上他深深了解到山地教育之落後,亟需有人前往拓展耕耘,乃毅然辭別家小,束裝前往。行前,其慈母還一再告誡他說:「國家待你不薄,你一定要好自為之。」這句話他一直銘記在心,也加重了他為山地教育犧牲奉獻的決心。

當他抵達尖石鄉後,經過多方接觸、了解,發現山胞學生十分善良,服從性很高。但學生家長卻為了現實生活,多讓子女於國小畢業後即就業工作,賺錢貼補家用,剝奪了新一代接受九年義務教育之權利,這對山地文化進步與山地發展構成阻力。為了普及山地國中教育,高校長利用鄉民大會或各項慶典活動時,大力勸導山胞讓子女繼續升學,並用愛心拜訪各戶山胞,讓孩子進入國中,接受義務教育,經過他風塵僕僕奔走勸導二、三個月之後,學校人數大增,幾乎原先所有休學的學生,都回到了學校註冊上課。自編三民主義補充教材
由於山地交通不便,有些部落離學校遠達一天至兩天路程,為了使遠道學生免除跋山涉水之苦,高政賢校長乃將學生宿舍擴大,增設床位,讓學生們住校上課。他本人亦每天住校,食宿均與孩子們在一起。晚上陪著學童溫習功課,半夜還起床巡視校園宿舍,擔負起巡守衛護學童安全的責任。遇有學生生病,即送醫治療及親自照顧,視學童如子女一樣。因此,高校長在學生心目中,不僅是一位好校長,也是一位慈祥和藹的大家長。在山胞內心中,他已獲得無比的信任和敬仰。

當政府提出「以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的偉大號召後,高校長內心深受激蕩,認同三民主義乃中華民國立國之本,也是國力的泉源,可是當今學校傳授三民主義思想教學,卻在高中三年級才開始,為時過晚。因高三學生在面對升學壓力下,無法專心研讀貫通。又如國中生多在畢業後就業,便失去了接受三民主義思想薰陶的機會。尤以山地學生為甚,百分之八十五國中畢業生不再繼續升學。他發現了此一問題,即決定要在尖石國中灌輸救國主義思想,從事落實國力思想的教育工作,進行創新的嘗試。

可是,他卻到處找不到適合於國中教學用的三民主義課本,最後決定親自編撰補充教材。先後收集很多有關參考書籍,並要求老師協助編撰,但老師們均以未曾深入研究而不敢為他分勞,他只好獨自為之。自七十二年十二月開始,利用晚上夜闌人靜的時候,翻查資料,研讀彙編,先列大綱,再分單元,然後以每一單元一千五百字為原則,埋首撰寫。歷經一年艱苦歲月,七十二年寒假初期終於大功告成。計有七篇五十單元,長達九萬字底稿,決定要在寒假後開學時付諸教學使用。

◎抗拒傷寒症獲上級嘉勉
文中是以 國父與 蔣公著作及訓示為主,佐以現代建設成果,著重事實歷史、過程演進,期加深學生的印象。

可是,隨即發生了另一問題,即山地國中經費不足,難以付印,學校連打字機也沒有。在「窮則變,變則通」下,他動員校內教職人員發揮團隊精神,利用寒假分工,用手刻鋼板繕寫蠟紙,自行油印分編裝訂成冊,終能趕上開學使用。成為全省首創以三民主義思想教學的一所國中,引起了縣府教育局的重視與嘉勉。

去年五月間,學校突然遭遇了第五次傷寒疾病的侵襲,由於感染迅速,大批傷寒學生被送到省立新竹醫院隔離治療,也引起地方震驚及全省的注意。學校方面受到很大的壓力,外界均視該校為疫區,無人敢於進入,恐受傳染。為了責任心的驅使及便於醫療照顧,防止病菌蔓延;高政賢校長不顧本身安危,採取了斷然措施,宣佈不停課,全校師生不准外出或返家,一律留校接受藥物防治, 遇上疑似患者則送醫治療,展開與傷寒疾病的一場戰鬥。

他親自帶領師生進全校環境消毒,分配藥物服食,日以繼夜,不眠不休,為全校師生的健康,付出無限的關切與愛心。師生們感於他的犧牲奉獻精神,恐其體力不支,經常在暗中把牛奶、雞蛋放在他的辦公桌上,還留下字條表達謝意。經過將近兩個月持續地與傷寒對抗,終於戰勝了疾病,化險為夷,解除了「疫區」的威脅,住院學生也紛紛康復返校上課,高校長對此一辛勞,並未在呈報的檢討報告中居功,反而深表自責,而縣、省及中央教育當局亦能明察秋毫,未加懲處,卻對其任事負責與臨危不亂,鎮定地採取了適當措施,予以嘉勉。學校的家長會亦對他深表謝意。

◎善用山胞天賦發展歌舞
山地學生雖然學業成績並不理想(多不喜歡讀書之故),卻具有天生的歌舞稟賦,但因缺乏輔導而未能發展潛能。今年初,高校長為了發展山胞學子們的歌舞才華,擴大其就業出路,曾擬出一項「國中舞蹈教育實驗班實施計劃」,希望大量培育山地舞蹈人才,立刻獲得縣府教育局的重視,准自七十二學年度第一學期開始實施,在尖石國中創辦。

此一計劃是每年從尖石、五峰兩山地鄉中,甄選兩百五十至三百名具有歌舞天賦的山地學生加以訓練,聘請藝專及文化大學畢業生任教,每週訓練八節課程(即將原體育二節、聯課活動一節、自修課五節加以利用),並不影響一般教學,課程內容包括有動作訓練、國舞基礎、創作活動、民族舞、土風舞、芭蕾舞、現代舞等等的傳授,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尖石國中即將成為舞蹈新秀的搖籃。

◎視學生如子女情操感人
在如此繁忙的生活中,高政賢校長並不忘記進修,除了特別事故外,他每週六下午都趕到台北政大夜間部上課,現讀該校教育研究所週末進修班四年級,專攻教研究,禮拜天才返基隆老家與母親及妻兒相聚。他說:很感謝妻子全心全力照顧家庭,讓他有心力去為國家社會做些有意義的工作。

高校長說:他很感謝吳尊賢基金會給他這份榮譽,為了要擴大吳氏基金會行善之舉,他將繼續為改善山地學生生活與教學而努力。最近他要改善學生的床墊、桌椅,還要買架電視機給學生們課餘觀賞節目用。

尖石鄉鄉長高天來說:高政賢先生是一位好校長,他不但肯為教育下一代而犧牲奉獻,不計名利。最難得的是,他有一顆感人的愛心,以及視學生如子女一樣的情操。學生們愛他,家長們愛他,地方人士也敬愛他。
 燃燒自己照亮別人的林慎靜
林慎靜,這位外表樸實沉靜,內心充滿愛心的國中老師,由於其善盡教化責任,發揮捨己為人精神,乃成為第一屆「吳尊賢愛心獎」的得獎人之一。

◎學生課業是她生命的全部
在「吳尊賢愛心獎」頒獎之日,林慎靜匆匆從宜蘭趕來,驚鴻一瞥地上台領了獎,隨即趕回宜蘭。她未克參加其他表揚活動,原因是學校課業繁重,一向克盡教師職責的她,不願因個人私事而耽誤學生功課,因為在她而言,學生課業幾乎就是她生命的全部,永遠在她心目中、生活中排在首要地位。

從文化大學法律系畢業之後,林慎靜即進入宜蘭縣立國華國中擔任教員、導師迄今。宜蘭縣是她的家鄉,對桑梓子弟的教育,她很自然地表現了特殊的關切與愛心。她貢獻所學,勤勉地教導同鄉子弟,平時潛心策劃,不斷為學生創造良好的讀書環境與方法,以培養學生良好的氣質,對於課業上有優異表現的學生,則因材施教,在她悉心教導與照顧下,她所教育的學生均如沐春風,一個個均品學兼優、智德俱備,獲得學生及家長們的一致讚賞。

最值得稱許的是,林慎靜本身家境清寒,卻能克勤克儉地發揮愛心,將教職的菲薄收入,默默地長期資助清寒學生完成大學教育,大學畢業之後,又多方奔走,為學生介紹職業。更有甚者,她設立了青年創業基金,積極籌募金錢,嘉惠青年學子。

◎曾經挽救一女生的生命
當初推薦林慎靜參加「吳尊賢愛心獎」評選的是國華國中校長陳日春先生,他對學校裡這位全心奉獻教育的女老師的種種優異表現,極表讚許。他知道林慎靜曾經幫助一位身心遭受重大打擊的女學生,使之從絕望悲觀中重振生命之希望,因為她的細心開導與照護,挽救了一條無辜的生命,進而平穩地走上人生錦繡旅程。

陳日春校長說,每逢假日,總有許多學生聚集在她家中,就學業上、感情上、事業上遭遇的困難、疑難求助於她,林慎靜本著一貫的耐心,懇切地傾聽學生們的苦悶,竭力設法代為解決,關愛之情溢於言表,她同時扮演了良師、益友、慈母的角色,孜孜屹屹,不曾稍懈。

林慎靜不只為身邊的學生付出愛心,更常為服役外島的學生郵寄慰問書信,或寄贈物品,使學生獲得鼓舞與溫情。由於全部時間與精力都奉獻在學生身上,以致林慎靜耽誤了自己的婚事,今年卅五歲的她,依舊是小姑獨處,到目前為止,她仍無心為自己作任安排,她覺得學生的事比自己的事重要得多。

◎「愛心獎」將使她更加發揮愛心
「吳尊賢愛心獎」所頒給她的獎牌及獎章,均鼓舞她發揮更高度的愛心去關愛別人,至於十萬元的獎金,她毫不考慮地悉數投入她所設立的青年創業基金之中,今後基金的運用將更加充裕了。

就像一支蠟燭一樣,林慎靜燃燒了自己,卻照亮了別人,她善盡教化責任,堪稱教師表率,她的愛心事蹟,更可作為社會愛心典範,直到永遠。
 捨己為人默默行善的陳俊賢
出身寒門,深知溫暖可貴的陳俊賢,本著「人溺己溺,人饑己饑」的精神,來幫助一些需要幫助的人,同時並發揮「燃燒自己,照亮別人」的宗旨,將愛心播放於各地。他一直憑著高度的愛心,默默行善。另外更積極束緊腰帶,開始組成仁愛工作隊,與學生們相互支援,擴展服務層面,加強工作內涵更是陳俊賢立下的最大願望。由於陳俊賢的慈悲心腸行遍各地,事蹟榮登杏壇芬芳錄。

◎偶然機會激發行善之心
目前家住苗栗縣竹南鎮,任教於竹南私立君毅中學,今年卅五歲的陳俊賢說,引起他行善的動機是在七年前的某一天,因偶然的機會,來到屏東仁愛中心參觀,並慰問了許多孤苦無依的殘廢者,發覺他(她)們是多麼需要外界伸出援手,給予關心與照顧,從此觸發了他的愛心,返校後便積極、迅速地創辦了「仁愛工作隊」的社團組織。

他回憶著說,由於當時還是學生,本身經濟能力不許可,只好每天自己束緊腰帶,忍著饑餓,自掏腰包來救濟一些貧困者,而後便四處的從報章雜誌得知一些需要濟助的對象,或者由「仁愛工作隊」隊員親身去發掘,他們每天盡其所能地進行這些有意義的工作。

而陳俊賢不計名利、捨己為人,日夜不眠不休濟助困厄的仁愛胸懷及倡導行善風氣的事蹟,遍及竹、苗各地,終於獲頒第一屆「吳尊賢愛心獎」。

談到今後服務計劃的方針,陳俊賢表示,他計劃把今日所獲的吳尊賢愛心獎之十萬元獎金,悉數充作仁愛工作隊的慈善基金,以幫助需要幫助的人,來發揮「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目標。另外,為了擴大推廣仁愛工作,陳俊賢也表示將繼續呼籲有力人士及社會上具有善心的人,踴躍參加他們的愛心活動,共同組成「國際兒童村」,以便照顧更多的孤兒,他迫不及待的希望能早日實現這個最大的願望。

◎節省生活費用濟助別人
「從困苦中記取經驗」是陳俊賢一生中得到最大的啟示,出身貧困的他,雖親自體會過貧苦、挨餓的滋味,但仍相信社會溫暖的可貴。他在學校組成仁愛工作隊時,家中困境並未好轉,但父母寄給他為數不多的生活費,他還是盡可能儲存下來。一旦發現有人饑餓受凍時,便拿出來濟助別人,自己卻過著捉襟見肘的困苦日子。

◎仁愛工作隊日益擴大中
「仁愛工作隊」除了濟助貧困、殘障者外,也舉辦慈善訪問,慰問貧困老幼者,並規定在每年的十一、十二月中,舉辦寒冬暖流義賣及地區性慰幼濟貧活動,隊員們都憑著一股誠摯的愛心,從事著這些有意義的服務工作。因而,服務層面逐漸擴大,其隊員不斷的增加,組織陣容一日比一日強,他們知道施比受更有福、更快樂,所以,受惠者也越來越多,他們的義舉引起了社會人士的迴響,使得愛心社團的個個成員,更有信心地、持續地做善事。

直到從省立屏東農專畢業後,陳俊賢返回苗栗縣,順利地進入私立君毅中學擔任教育工作,不過,為善最樂的心,仍不斷驅使著他,因此,在短短的幾個月中,他把在屏東農專組成仁愛社團的精神,引進到君毅中學,他利用課餘時間,率領著百餘名具有仁愛心腸的學生所組成的仁愛工作隊,到竹南、公館及後龍山地鄉為民服務,並且鼓勵與輔導行為有問題之同學參與社會服務。

◎捨己為人不計己身名利
陳老師本著犧牲奉獻的精神,幾乎走遍了各地貧困人家、安養堂及救濟院等急需要別人施予愛心的地方,五年來,君毅中學「仁愛工作隊」的善行,已列入教育廳第四期芬芳錄中。

如今陳俊賢有了如此的榮譽表現,他認為,這些都是他的父母所給他的支持和推動力,還有同學們的協助,才使他能夠薄有成就。他謙虛地說,實際上這項榮譽應該屬於他的父母以及君毅中學裡,仁愛工作隊的百餘隊員和平常支持他的校長林金榜先生。

◎今後決定加強服務人群
他又說,學生是他生命中的一部分,他喜歡所有信任他的學生。不過,他堅決反對學校用太過分的處罰,來處置學生們的過失,雖然他看到學校裡,常有一些喜歡惹是生非的年輕人打架鬧事,但他還是喜歡以規勸及愛心來感化他們,讓他們都能參與社會服務,這也是學生信任他的原因。據悉,被他所感化的學生不在少數。

「仁愛工作隊」的成立,已有五年多的時間,他們都將溫暖和愛心灌溉在每一位需要關懷者的心靈上,他們也強調,今後將更加強愛心活動,活動範圍將更加擴大,並計劃在近日內,能與家扶中心聯繫,來展開一次長途慰勞的義舉,使能達到「拋磚引玉」的最終目的,藉此使更多社會善心人士投入愛心活動,讓一些孤苦無依的人,都能得到必要的援手,快樂地生活在溫暖的社會中。

2004©ALL RIGHTS RESERVED 吳尊賢文教公益基金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