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輯(1993年)

•孫文修 •羅慧夫 •釋聖嚴 •潘如玉
•蔣順榮 •陳墩仁 •顏福生 •黃明鎮
•曾春芳 •戴招元 •台中縣啟智協會 •統一企業員工扶仁社
 關懷社會溫暖人心的孫文修

第六屆吳尊賢愛心獎得主之一孫文修神父終生致力於社會服務工作,秉持著做「鹽與光」的宗教入世信念,懷抱著「施比受更快樂」的精神,主動而積極的對無以計數需要幫助的人伸出援手,再次開啟他們生命的希望之窗。孫神父畢生無怨無悔、不計名利造福世人的作為,受到了社會各界的肯定與推崇,「燃燒自己,照亮別人」這句平凡的形容,卻是他不平凡的一生寫照。

六十八歲的孫文修籍貫河北,自小就在一個世代信仰虔誠的天主教家庭中成長,血脈相承耳濡目染下,幼年時期就立下宏願,將以終身服務世人的神職為己志, 廿歲那年家境優渥的孫文修進入北平若石哲學院就讀,當時他目睹戰亂造成許多百姓流離失所,就經常利用假日,攜帶著衣、食及民生用品,腰上纏裝著各式藥品的腰包,不論貧富貴賤,不畏髒亂或疾病傳染,隻身走訪貧民區、臨時庇護所等,向陌生的民眾奉獻仁慈的愛。

隨後,他受到當時在河北傳教的雷鳴遠神父精神感召,進一步獻身神職,正式展開其畢生奉獻社會的生命歷程。迄今,孫神父仍表示雷鳴遠神父是影響他最深的人,尤其雷公以一個外國人的背景奉獻中國,更令他感念而誓言為所熱愛的國土、同胞窮其畢生之力。

值得一提的是,孫文修神父不僅獻身天主,服務同胞,他的哥哥、姊姊也都相繼從事神職,其兄在大陸傳教時,曾遭政治迫害長達廿年,但仍然不改其志。

獻身神職的孫文修在民國四十八年就到日本實際考察社會工作,當時台灣尚無類似機構,返台後他就致力這方面的教育工作與推廣社福理念,其間曾擔任關西磊質傳道學校校長十一年,直到天主教神學院搬到輔大才結束。爾後轉往彰化訓練傳道員,佈下福音種子無數。

在完成教育的目的後,孫神父展開了實踐社福的行動,首先在新竹火車站成立服務台,專門協助旅客、遊子解決困難,隨後與周神父創辦了全省第一個生命線,救人無數。

六十四年,孫神父調至竹東,他經常走訪民間,發現有太多的貧困家庭孤苦無依,於是就展開援助,協助孤苦無依者進入天主教安養院,年幼者就轉往德蘭中心,多年來,受惠者不計其數。

孫神父發現竹東為客語體系,而尖石、五峰等地又為山地語系,因此即使新竹市有生命線的組織,但恐礙於語言不便而使服務有所折扣,於是在十三年前創立竹東生命線協談中心,俟新竹縣市分治後,正式更名為新竹縣生命線。

接著,孫神父在財務拮据下,仍然堅持開辦「山地服務中心」照顧來自山地而在竹東唸書的學子膳宿,並免費輔導他們的課業,希望能透過關懷與照顧,為山地培育人才。隨後,孫神父更進一步開辦山胞講習班,訓練山胞改良農業技術,開辦儲蓄亙助社及消費合作社,績效卓著屢獲縣府獎助,而受訓學員更有遠自宜蘭、霧社、阿里山的山地同胞慕名而來。

孫神父同時成立「殘障活動中心」對於殘障朋友關懷備至,提供正當休閒娛樂場所,鼓勵他們當生命線的義工。

三年前,孫神父專為外來學生成立的世光中心,因受到學校建宿舍的影響而結束住宿的服務後,立即接手成立智能教養院,專門從事重度殘障兒的教養保育工作,他認為重度智障兒足以拖垮整個家庭,而社會對於這方面的付出又太少,因此決定再獻心力,為這些不幸的兒童與家庭提供服務。

在孫神父的精神感召下,世光智障教養院於八十年三月創校,現收容卅餘位重度智障及多重殘障的小朋友,由多位老師及十多位保育員全天候的給予撫育養護,醫療復健,語言教育及生活訓練。

經年累月默默行善的孫文修神父強調「施比受更快樂」,社服工作使他活得更充實、更有意義,他表示,待智障教養院全部步上軌道後,祇要行有餘力,他還計劃籌設桃竹苗地區老人安養院,去關懷需要照顧的老人。

孫神父同時期盼國人要知福惜福,大家共同付出愛心,關懷這個社會,讓需要幫忙的同胞都能得到溫暖,這是他此生最大的心願。

 服務醫界造福顏殘的羅慧夫

對於能獲得第六屆「吳尊賢愛心獎」,長庚醫院永久榮譽院長羅慧夫醫師的第一句話是「還有很多人比我好!」充份顯露出他基督徒的謙虛性格。

說起羅慧夫這位遠自美國飄洋過海,來到台灣傳教行醫的美國醫師,許多顏面傷殘的病患均是知之甚詳,因為羅醫師治病人,不只是治療生理的病痛,同時也會治療其心理的創傷,對於家境困難的病人他更經常暗地裡自掏腰包,幫助病人的醫療費、車資、營養費、門診掛號費等。這種醫德更甚於醫術的醫者之心,更是時下以商業掛帥,有錢才出賣醫術行為者所望塵莫及。

羅慧夫行醫的最大安慰就是「患者能夠享有美好的生活」。推荐羅醫師參加「吳尊賢愛心獎」的陳昱瑞醫師舉例表示,卅八歲的戴秋芸曾經是個罹患嚴重臉部血管瘤的病人,黑色素整片蓋住了半邊臉,卻因為家境貧困,無力就醫,當時六歲的她總是自卑的躲在家裡。後來透過牧師及羅醫師的安排,才免費在馬偕醫院接受了六次大小手術治療。

在病情康復後,羅夫人並親自教導小女孩英文,並且以獎學金鼓勵她就讀馬偕護校。之後,戴秋芸奮發向上,轉業管理工作,目前婚姻生活美滿、任職利百加管理顧問公司總理,更於去年暗地裡以羅醫師名義,在馬偕護校設立獎學金。

羅慧夫,現年六十六歲,金髮碧眼,有著美國人高大的外型,但戴著金絲眼鏡的他卻是一付斯文氣質、談吐風趣,有如鄰家的伯伯。雖然至今仍是使用美國護照,可是他卻幽默的表示,他可是個好台北市民,從來不忘繳稅。

自從一九五九年以醫療宣教士的身份來到台灣後,羅醫師已在台灣獻出了他卅餘年的精華歲月,曾任馬偕醫院院長、長庚醫院院長等職務,目前他不但是長庚榮譽院長,三年前更親手創辦了「財團法人羅慧夫顱顏基金會」,幫助過六百名患者接受良好醫療照顧。

談到羅醫師對台灣醫學界的貢獻,除了培養過許多優秀醫界人才,如張錦文(國內醫院管理界泰斗)、黃佳經(馬偕副院長)、林寶祥、范宏工等十數位知名醫界人士之外,他更成立國內數個「第一」的醫療中心,如「第一個引進沙克疫苗,以撲滅台灣小兒麻痺症的醫生」、「第一個加護病房」、「第一個灼傷中心」、「第一個唇顎裂暨顱顏中心」、「第一個自殺防治中心(生命線)」、「第一個顯微治療中心」、「第一個美容中心」等。

本著基督徒的佈道精神,羅醫師對於自己過去的這些事蹟,他以略帶美國口音的台語表示,那是上帝給他的工作,他只是盡全力去做好而已,他甚至經常感謝神安排他到台灣來,讓他能夠和台灣的人、這麼好的同事、朋友、學生和患者共同渡過近卅五年的歲月。他更希望在他有生之年能夠幫助更多的人。

他的朋友認為他是個樸實、真誠而樂於助人的朋友、不攀附權責、而喜歡幫助需要幫助的人、他們說:「羅醫師比台灣人更愛台灣,他把一生奉獻給台灣,甚至把女兒嫁給台灣人。」

他的同事說他是一個超超虛妄及私慾的醫師,他在醫學界的成就非凡,但從不驕矜自大,他的中肯諫言,在愛面子、喜歡說好話的台灣醫界中獨樹一格,他總是一針見血的直搗問題,對台灣醫學界的發展貢獻極大。

 入世助人拒不居功的釋聖嚴
集學術涵養、智慧、愛心於一身的聖嚴法師,致力提昇佛教教育,他除了是一位了不起的宗教哲學家外,更以實際行動入世幫助世人。他曾得到無數獎座,今年,又得到吳尊賢文教公益基金會的愛心獎,此獎對聖嚴法師而言,只像又多了個花瓶,他認為,在佛前有沒有得獎都是一樣的;不過,他很感謝社會上有這麼多的社會人士或團體如此鼓勵大家從事社會公益。

以往佛教徒予人較消極的印象,自從聖嚴、證嚴、惟覺大師,積極入世從事淨化人心工作後,將國內信佛打禪風氣帶入前所未有的高潮。其中,聖嚴法師致力的法鼓山計劃,則是結合修行與教學,培植佛教人才的寶地。

聖嚴法師擁有日本立正大學文學博士學位,是一位具有學術涵養、有儒者書卷氣的宗教家,在這樣特殊背景下,沒有使他隱遁山中修行,反而以更積極的態度來救贖這個社會。

連續三年,聖嚴法師得到政府及民間團體的肯定:八十年榮獲全國好人好事代表、八十一年獲台北市政府頒給的榮譽市民證,今年則得到民間團體吳尊賢基金會頒贈愛心獎,這些獎勵說明了,聖嚴法師是個備受肯定的宗教家。

聖嚴法師接受自立早報記者訪問時,一本他謙沖為懷的態度說,其實這個獎應該不是頒給他個人,而是頒給與他為共同目標而奉獻的人。由於,為社會付出的人相當多,不知誰才是最好的,因而他只是代表奉獻人群中的一個,聖嚴法師也做一個有哲學意味的比喻:他就像一個箭耙(草耙),人家射來的箭才是精華。他說,做一個草耙很簡單,隨便稻草或枯草都可做成箭耙,而箭則是由精製的金屬品製成,當人家看到箭垛時,是因箭而重視它,並非稻草,因此光芒應屬於箭,即與他共同奉獻的人,一切榮耀應與大家共享。

至於,當今社會風氣販壞,如何改善?聖嚴法師指出,站在佛教徒立場,社會本來就叫做人間,它不是天堂,既是人間就會有種種問題產生,人都是凡夫而非聖賢,就因為人總是會犯錯的,他不覺得現今社會風氣比往昔敗壞,畢竟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問題。

法師說,人生來並非賢人或聖人,每個社會都有製造問題的人,要使問題減少,正本清源之道在於轉化人心與觀念,而個人常存菩薩心,發菩薩願,對於製造問題的人也給予關懷,付出愛。

聖嚴法師認為,將犯錯的人處死與人群隔起來,是沒辦法解決問題的,因為殺掉一個壞人,還有另外的壞人。佛教徒要以教育、社會輔導及環境薰陶等多方面管道,來改變個人氣質,社會才會漸漸好轉。

因此,聖嚴法師以倡導「提昇人的品質、淨化人心」為職志,他認為這個社會每一個人若能認識自己,發現自己,進而肯定、改善自己及提昇自己,社會問題可能減少很多,欲達此目標並不容易,需靠禪的方法、觀念及打坐修行來改變人的行為,法師很有自信地說,一個人只要肯修行學習,他保證以三天的時間,可以改變這個人的一生。

由於,聖嚴法師對人性有深刻瞭解,對事有客觀體認,加上具宗教家的慈悲胸懷,因此,信徒眾多。聖嚴法師深深期許,台灣人民必須珍惜現在所擁有的,不要躁進或激烈改革。

法師說,台灣地狹人稠,資源又少,禁不起任何人孤注一擲,在自衛力量薄弱的情況下,很容易被消滅掉,因此,聖嚴法師誠心希望,台灣兩千萬人要努力再努力,以創造未來的幸福。法師也希望民眾多親近宗教。
 走入社福滿心歡喜的潘如玉
得到「吳尊賢愛心獎」的感想,潘如玉開玩笑地說是「了錢」,因為她不但要把全部獎金捐出,還得買「新衣服」去領獎,雖然心痛得支出一筆額外開支,潘如玉的臉上卻有掩不住的欣喜與安慰。

從十五歲那年,參加教會青年會,跟著牧師到監獄、育幼院從事佈道工作,潘如玉自此便踏上了社福工作的「不歸路」至今。或許是身為基督徒的影響,也或許是徹底應驗了「助人為快樂之本」的道理,年過六十的潘如玉並不見老,爽朗的笑聲中,找不出一絲社工人員常有的疲憊與無奈,「因為所有的工作和奉獻全發諸於愛人,是自然的啦!怎麼會勉強?」潘如玉說。

民國六十三年,應一位台灣神學院盲胞學生的要求,潘如玉開始跟盲胞打交道,著手建立盲人有聲圖書館,當時雖已有盲人專用的點字書籍問世,但對不識字或教育程度不高的盲人來說,點字書籍的幫助實在有限。了解盲胞的需要後,潘如玉決定向教會求助。靠著熱心的外籍牧師至國外募款及潘如玉四處奔波籌措,一本本的書籍化成了一卷卷的錄音帶,潘如玉替盲人創造了一個追求知識的「有聲世界」。

依據十多年來和盲胞相處的經驗,潘如玉說,大部分的盲人害羞、敏感,很怕做錯事,「不能罵,越罵他越不敢做,只能多稱讚、多鼓勵,等他跨出第一步,以後的就容易了。」有趣的是,盲人雖然看不見,卻極愛漂亮,而且一定要打扮得整整齊齊,才肯出門。她說:「正因為盲人自己看不見,卻又得『給人看』在這種情形下,難免講究外表和穿著,總希望藉由旁人的眼睛和嘴,知道自己看起來很美。」

隨著時間過去,盲人圖書館的工作漸上軌道,但為了給盲胞更多的幫助,潘如玉另行成立了惠盲教肓協會。「給他魚吃,不如教他捕魚,知識是一切的根本,唯有受教育,才能讓盲胞脫離總是靠技藝吃飯的日子。」潘如玉略帶感嘆地指出。

民國七十六年,體察到社會上老人問題逐漸嚴重,潘如玉開始想為老人「做點事情」,卻不料「這點事情」讓她一忙就是六年,而且以目前求助的個案數量來看,「還可以做個好幾年」。

「人老了,真的跟孩子一樣。」潘如玉說:「得多順著他,多花點時間陪他,有的時候連哄帶騙,有的時候嚴詞以對,跟管教孩子簡直沒兩樣!」沒讀過心理學,也不懂社會學的潘如玉,憑著過去僅有的數年幼教經驗及滿腔愛心,完成過幾件連台北市社會局都感頭痛的「疑難雜症」,因此在今年三月四日成為接受表揚的全國各級社會福利團體基金會資深績優義工之一。

七歲喪母的潘如玉,自幼看到旁人有爸媽疼愛、照顧,便十分羡慕,她暗自發誓長大後,要全心投入幼教工作,同時儘可能幫助單親孩子。民國七十年初,潘如玉拿出多年辛苦所得的積蓄,獨資開辦了一所幼稚園,來上學的小朋友,只要是家境困苦者,均不收學費。同時更定期從幼稚園的所得中,撥出部分捐給育幼院。可惜的是,幼稚園在一次強烈颱風的侵襲下,因損失慘重,而不得不停辦。但對潘如玉而言,兒時的夢想畢竟實現過,也曾留下痕跡,這就夠了。

曾經有段時間,潘如玉對社福工作的全心投入令其家人「吃味」,其中尤以目前仍同住在一起,高齡九十多歲的婆婆「反彈」最大,老覺得她天天往外跑「顧家」的時間太少,為此,潘如玉不好意思地說:「不管你相不相信,都四、五十歲的人了,我還會躲在棉被裡哭!」半是受潘如玉的執著感動,半因其在外工作的佳評逐漸「傳回」家中,軟化了家人不支持的態度,今天只要家裡的電話響起,潘如玉的小孫子就會說:「又有人找阿媽幫忙了,阿媽要快去快回!」
由於父母均受高等教育,加上外祖父是醫生,潘如玉童年的家境過得還不錯,然而日據時代,物資缺乏,潘父卻常將好不容易配給到的白米,賑濟鄰人,惹得潘如玉連聲抗議:「本來可以吃白米飯,現在都只能喝稀飯加地瓜了!」「我們還有米吃,別人可都是只吃地瓜呀!」同樣篤信基督教的潘父溫和地解釋。

前二天,同為社福義工的姐姐在陪一位老人去看病的途中,不幸發生車禍,使潘如玉這幾天忙得不可開交。詢及她目前推動老人服務工作時,遭遇到最大的難題是什麼?「經費!」她毫不猶豫地說。
 付出愛心永無止盡的蔣順榮
對於致力於行善已數十年的蔣順榮,這次獲得「吳尊賢愛心獎」,仍一本謙虛的表示,社會上出錢出力的善心人士相當的多,他只不過是微小的一個,正好被推舉出來作代表而已,實在愧不敢當。今後,他仍是一如往昔,繼續隨時隨地盡己所能,替需要協助的人作跑腿、服務的工作,而所得廿萬元獎金,則將捐給花蓮縣境內幾個殘障等弱勢團體。

蔣順榮,今年六十一歲,現任花蓮縣議員、殘障協會顧問、智障協會顧問、主愛之家董事。

強調「以有限的生命、作無限的事」的蔣順榮,事實上,在其人生歷程中,熬過了大半生相當艱苦的歲月,但打從服役開始,就有了一股強烈幫助別人的熱誠之心,且持續了數十年未曾改變。

當年,退役下來的蔣順榮,擺過地攤,打過零工,開過計程車,帶著太太及三個小孩,日子過得苦。那時,熱心的他,僅能以自稱「跑腿」方式,為人服務, 及至生活較為安定,有了能力,才盡份心意,作多元協助。

當了縣議員之後,服務層面更加擴大,也有了更多人找他。剛開始時,他還兼開計程車老本行,一年下來,東奔西跑的載客工作,他無法有個固定地點作選民服務處,因此,「改行」找了個店面,開起花店來,直到今日,選民總算可以容易找到他。

身為一個基督徒,熱中教會各項慈善事務,但協助的對象並不受限於教派;黃復興黨部推出的縣議員,榮民事務義不容辭地奔走,且服務對象不僅於榮民範圍,而且,一向對服務工作,亦不分地點、時間。例如有一回,自己到戶政事務所辦事,旁邊一位婦人,為其遠在馬祖服役的兒子辦身份證,因不是本人又礙於兒子無法回來,正急得不知如何是好,不相識的蔣順榮見狀,親自向戶政事務所主任保證,他寫了切結書,還跑了兩趟,一個星期後拿著申請到的身份證,送到婦人家去。

對於弱勢團體的扶助,更是不遺餘力,在地方上,大家都知道他對殘障團體的付出,安德啟智中心、殘障協會、智障協會及主愛之家,都曾在他奔走中,讓院童受益,他表示,這些孩子長大了,可出去獨立生活,還會有人進來,因此,愛心需不斷的持續下去。

對於幾十年的付出愛心,幫助過無數的人,蔣順榮表示,他沒有特別去記住那件事情,事實上,這些事是不分大小的,重要性亦是因人而異,因為,他覺得,每一件事對需要的人而言,皆為急迫、重要,而在你協助別人之後,應該就不要去記著這些,當然,更不要去寄望有回報,這才是重要的。

青少年戒毒所的「主愛之家」,是蔣順榮大力支持、奔走過的地方之一,曾經,他亦感動於外籍牧師鮑得勝及其台籍牧師娘張麗英,長年來默默付出無比愛心於此,因此,推薦給「吳尊賢愛心獎」並獲獎。

這一年,為了主愛之家的遷移用地問題,蔣順榮大力奔走、爭取,在花蓮地檢署檢察官李訓銘全力協助下,獲林務局等相關單位支持,終於有了著落,但原本也已有的預算經費,卻因上級相關單位的政策改變,又告落空,使主愛之家遷建工作難題再現,蔣順榮大為失望,但他表示,此事他一定不氣餒,將想其他辦法,協助尋找財源,以提供這些曾一時迷失的青少年一個安身之所。

困苦生活中,教育三個小孩都大學畢業,兩女現任教職,一男為心理醫師,蔣順榮表示,自己再苦的日子都熬過去了,現在更無後顧之憂,對於服務工作,將更能多作一點,心存「以有限的生命,作無限的事」之信念,讓他作這些事,心存快樂。

2004©ALL RIGHTS RESERVED 吳尊賢文教公益基金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