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輯(1993年)

•孫文修 •羅慧夫 •釋聖嚴 •潘如玉
•蔣順榮 •陳墩仁 •顏福生 •黃明鎮
•曾春芳 •戴招元 •台中縣啟智協會 •統一企業員工扶仁社
 及時行善永遠快樂的陳墩仁

在不影響生活的情況下,給予需要幫助的人一些溫暖,這是吳尊賢愛心獎得主陳墩仁參與慈善工作的理念,數十年來樂此不疲。

陳墩仁認為,等有錢的時候再幫助別人,這跟等有時間再讀書一樣,可能永無實現之日。因為,累積多少財富才算有錢並無標準,何況人的慾望無窮,對於錢財永無法滿足。也因此,陳墩仁主張,在不影響家庭經濟之前提下,及時行善。就在同一理念之下,攻讀農業、代理教師的陳墩仁,完成了台中師專的學業。

五十三歲的陳墩仁,生長於田尾鄉的農家,農業職業學校畢業後,由於家中欠缺人手,乃學以致用的回家務農,同時也在國小擔任代理教師工作,隨後並完成台中師專學業,從此擔任起作育英才的教育工作。

農家及代課教師的工作收入有限,家庭經濟並不寬裕的陳墩仁,本著量力而為和幫助需要幫助的人是最快樂的事之信念,隨時注意、關心各種媒體有關貧困、 急難案件的報導,然後付出他的愛心,將他的捐款透過各種管道,如現金信函等,直接、間接寄給這些遭逢不幸的人。

民國七十六年,陳墩仁因為對發起於線西鄉的生暉愛心慈善會一次捐款一萬元,而成為該會的永久會員,從此擴大了陳墩仁愛心的領域,成為永久會員之後,與組織的接觸機會相對增加,並進而參與會務,七十九年當選副會長,隨後代理會長,第二年當選第十三屆會長。

陳墩仁投入社會福利工作,並參與組織及會務,家人不只支持而且全部投入,他的太太及三個兒子都是生暉愛心慈善會的永久會員,長媳、弟弟、弟媳以及妹婿等親友、也在他的影響下、一個個成為生暉的一份子。

有感於本身的苦讀出身,陳墩仁接任生暉會長後,除了持續各種急難救助工作,逢年過節慰問殘障福利機構外,並創辦了低收入戶子女獎金,協助上進的清寒子弟完成學業。

陳墩仁說,生暉愛心慈善會自從負擔五名洗腎者的醫療及就學註冊費後,會務的維持,及急難救助、慰問等的支出,全部仰賴於會員及非會員不定期不定額的樂捐,收入極不穩定,遇有急難救助,則只好由他個人捐助或先行墊付,已決定將愛心獎所獲獎金捐給生暉愛心慈善會的陳墩仁說,這筆意外的收入,將大有助於會務的運作及推展。

雖然從事教師工作,但陳墩仁沒有放棄他的所學所長,及祖傳的農業,他經營了一家以製售米麩為主的雜貨店。

陳墩仁說,他家雖處於有花鄉之稱的田尾鄉,但早年的農作栽培還是以水稻及蔬菜為主,其中蔬菜的收入雖然比水稻高,但既費人工且價格不穩定,所謂「菜金菜土」價格起落很大。因此,從約二十年前起,開始轉化為各種花卉水果的栽培。由於本身擔任教師工作,時間不多,而父母年紀已大,他將四分多的農地全部投入於美化庭園的垂榕之栽培經營。他說,垂榕長得愈高大愈值錢,價格太低了可以不賣,是一項長期投資的園藝栽培,也最適合他這種忙人。

陳墩仁有一個美滿的家庭,雙親健在,一個支持、也跟他一樣投入慈善工作的太太,育有三男,其中長男已成家立業,次、三男正服役軍中。他唯一的嗜好,也是休閒活動所學所長的園藝栽培,栽培各種觀賞植物美化居家環境及怡情養性,認為,社會上需要幫助的人還很多,因此從事社會福利工作必須持續,除了參與生暉愛心慈善會的組織之外,隨時以個人之力幫助需要幫助的人,以及各種公益事業的贊助及捐獻。

 付出就是一種收獲的顏福生

「我也是苦孩子出身,有一頓沒一頓的日子實在讓我過怕了。將我販賣的果菜捐給心德教養院, 真的不算什麼,只是希望這些身世、遭遇悲慘的孩子們至少能溫飽!」獲得第六屆「吳尊賢愛心獎」之五十歲的顏福生,娓娓說起他六年來不間斷濟助「心德院」的過往,平淡的語氣中又帶著真誠與熱切。

小時候家中孩子多,為了求得一餐溫飽,顏福生的小學求學過程是斷斷續續的,他為人幫傭助耕,再苦的日子他都咬著牙撐過,也因此練就了他凡事豁達、樂觀的個性。他說他始終堅信,他只要靠自己的雙手打拼就能活下去,同時最痛苦的日子也已經過去了。

婚後,五個孩子相繼出世,這對自幼喪父又家無恆產的顏福生夫婦是一大經濟上考驗。夫婦倆一大早就到鹽水溝小港一帶批菜,到茄苳腳沿路吆喝販賣。中午回家後匆匆解決民生問題,又趕著下午到太子宮廟前賣水果,數十年來如一日。最大的小孩去年師大畢業,開始可以自謀生活,最小的孩子還在唸國三,家中的經濟負擔仍重。

「心德慈化教養院」董事長王秀明、院長張寶雲夫婦對於顏福生的義舉銘感五內。

王秀明說,從七十四年「心德院」創辦之初,有廿多名院童,顏福生即每天供應該院上下的伙食。到現在「心德院」由以前的育幼院擴大為教養院,收容院生達百餘人,他依然每天送來新鮮的果菜、肉品,六年來如一日,從不間斷。

王秀明笑著說,有一次和顏福生發生爭執,要他每天將賣剩的果菜送給「心德院」即可,顏聞言大表不悅,他將「心德院」院生都當自己的小孩,這多年來的付出, 絕不是施捨,不是同情。從那時候開始,他們真心接納對方,視為自己的家人。

張寶雲補充說,顏福生最難得的是,在他每天忙碌的工作,還撥空到教養院關心院生,對他們噓寒問暖,每天他走過「心德院」, 院生此起彼落、親暱地叫著「福生伯」,可見這些小孩真心喜歡他。

住在新營市郊五間厝的矮小房裡,顏福生夫妻倆每天勤奮地工作,終於也讓他們盼到多年的樓房,新樓房就在舊房子邊,才打好地基,即使是蓋房子,他們也儘量不假別人之手,兩人挑沙、挑水,在大太陽下揮汗如雨,卻也掩不住內心的快樂。

問他為何不讓蓋房子工人幫忙?他們夫妻倆異口同聲說,現在工資貴,一天要好幾千元,省下來給院生買蔬果也夠了。

不只是「心德」而已,里內有貧苦人家,顏福生也會自動幫忙濟助。一位老太太說:「福生仔就像是活菩薩,心腸軟,看不得人家苦,我們一家常接受幫忙,現在兒孫均已自立門戶,他仍然三不五時會送伙食來。」

里內老人會集體出外遊覽,顏福生會從自家雜貨店拿出一箱箱飲料「免費奉送」。此外充實國小教學設施、冬令救濟也不落人後。

賣菜、賣水果、開雜貨店,一個月收入能有多少?顏福生夫妻笑著說:「沒個準。」扣除必要的生活費,所剩不多。在有限的收入中,每天固定濟助數千元果菜,這對一般人來說,是難能持續這種熱情的。

問他為什麼不想把錢存下來,留給孩子用?顏福生說:「兒孫自有兒孫福,人什麼時候要怎麼樣,誰知道?倒不如把握現在,能付出的時候多付出一點。」他的太太在旁補充:「因為付出就是一種快樂。」說完兩人相視而笑,笑容中包含了相知與默契。

 投身為受刑人服務的黃明鎮
赴美十七年,已經在新大陸定居的財團法人「基督教更生團契」總幹事黃明鎮牧師,五年前因受了前宜蘭監獄典獄長陸國棟先生的感動,以及「上帝的感召」,舉家遷回台灣,並投入受刑人服務工作,也因此機緣,使他獲得「第六屆吳尊賢愛心獎」。

黃明鎮現年四十九歲,台灣省彰化人,中央警官學校三十二期畢業,曾在台北市政府警察局擔任警官四年。之後赴美留學,並取得美國加州州立大學司法行政碩士學位。學校畢業後,服務於美國的銀行界,並擔任社工員,現為基督教更生團契總幹事,兼台北監獄義務教化講師。

在回國擔任基督教更生團契總幹事之前,黃牧師已在美國住了十七年,娶妻、生子,並有了很好的職業,為什麼會放棄許多人夢寐以求的工作,回國投入受刑人教化、更生工作呢?

「是基督的愛激勵我回來。」黃明鎮牧師說。

此外,前宜蘭監獄典獄長,也是更生團契創辦人陸國棟先生的感動,則是直接促使他投入受刑人服務工作的最大因素。

黃牧師說,以前他的志願和理想是當局長,但因耶穌的感召,使他重新認識生命的真諦,「我們的心滿足了,但神的心滿足嗎?」秉持這樣的信念,黃明鎮牧師毫不猶豫地告別新大陸,回到國內。

回國五年期間,黃明鎮牧師親自踏遍台灣全島及外島各大小監獄,勸化受刑人,協助其重返社會,並能自力更生。由於他是警官出身,監所內約有四分之三的典獄長,都是他的學長或學生,許多老同學也都躋身獄政高級主管,因此在服務工作上,便多了份信任與方便,對於受刑人的教化服務工作之推展不無幫助。

根據統計,五年來,經更生團契黃明鎮牧師幫助過的受刑人約有兩千多人,更生人的再犯率大為降低,一般竊盜犯沒有宗教信仰者,其再犯率約為56%,但經黃明鎮所輔導過的更生人,則僅有3%的回籠率,其中差別可想而知。

黃明鎮牧師也配合中華民國器官捐贈協會發起人,長庚醫院社會服務處葉高芳處長,進入監所輔導死刑犯捐贈器官、遺愛人間,迄今至少有20位死刑犯因而捐贈器官;且有1500人因黃牧師的感化而信仰耶穌基督,並再投入監獄工作。

為了減少青少年犯罪問題,黃明鎮亦常赴各國中、高中演講預防犯罪專題,並與問題學生家庭溝通,呼籲重視親子教育;同時他也在北投設立了一處中途少年之家,由中年夫婦帶領少年虞犯共同生活,使失去家庭溫暖的少年身心正常發展,不會受到社會的誘惑而再犯罪。

目前,北投的少年「中途之家」已經額滿,八十二年元月初又另租一間房子成立「第二家」,此外,東湖(內湖區)也成立了「成人之家」,接受出獄之後不被家人接受的更生人。
 行善甘之若飴的曾春芳
今年獲第六屆「吳尊賢愛心獎」的曾春芳先生,在高雄市慈善事業界中,是一個鼎鼎有名的人物。自民國七十年開始,他將每年薪資的四分之一,拿來做慈善事業,自六萬、八萬、十萬,乃至現在每年固定捐資十二萬元,令人相當「感心」。

十二萬元對一般企業而言,也許只是幾次應酬公關的費用,但是對於住在高雄市左營區碑仔頭街卅三巷內,擺麵攤為生計的曾家,可不是那麼輕鬆,曾春芳及太太兩人卻甘之如飴,唯恐施得不夠多。

只有初中學歷的曾春芳,由電焊學徒開始,七十年進入海軍第一造船廠工作。生活穩定之後,他開始有計劃的救助貧戶。家人起先頗不諒解,老是抱怨他把錢花到那裡去?直到那一年獲得全國好人好事代表,家人才恍然大悟,負責麵攤的曾太太轉而支持。由於太太的賣力做生意,使他捐錢時毫無後顧之憂,也對這位牽手十分感念。

曾春芳的父親年輕時自台南縣遷往左營,一直在城隍廟前賣香腸維生,或由於環境的影響,曾父對寺廟捐資一向很熱心,或多或少地薰陶了曾春芳;加上自小一家人賃屋居住,房東一聲令下就得搬家,更加深曾春芳對社會上小人物處境艱困的體驗。

「曾春芳的愛心奉獻是廣泛、持續的。」海軍第一造船廠廠長孫月初頗以這位屬下為傲,稱讚他十餘年來默默行善,並帶動廠內良好風氣。由於曾春芳已建立了良好口碑,現在只要他一提議針對某個案捐助,一定馬上獲熱烈響應。海一廠擁有的光與熱,可說是曾清芳點燃的。

海一廠員工多年來保持每年探望六龜山地孤兒院及里港信望愛育幼院的傳統,即是由曾春芳組隊號召而成。

曾春芳進入海一廠後,有鑑於同仁福利不佳(其身份介於軍人與老百姓之間,僅享有勞保而無其他福利),而成立服中心,至今十一年均擔任主任委員,服務對象包含廠中同事及家屬,舉凡急難救助、諮詢、員工子女獎學金,皆在服務範圍內,頗獲廠中一千多名員工及家屬推崇。

四十六歲的曾春芳自十六年前開始,固定每三個月捐一次血,前不久剛完成第一Ο七次的捐血,是捐血中心的熟客。

在高市社會服務團體中,並未擁有龐大家產的曾春芳,多次擔任救火車的角色,高市傷殘服務協會的振衰起敝即為一例。傷殘協會草創之初,搖搖欲墜。到了第三年,曾春芳自告奮勇接下會務,費力地經營,等站穩腳步後,他即交出棒子,這就是曾春芳的個性,不喜歡錦上添花,雪中送炭的他也很少出名。凡在報上看到需要濟助的民眾,他一定三、五千元的寄去。

曾春芳目前同時擔任多家社團的義工,最近正籌組高雄市好人好事表揚運動協會。在慈善界工作人員口中的「曾大哥」,無論做什麼事,您永遠不必懷疑他的動機及人格。

過去三年中,曾春芳遭喪父、喪母之痛,為此,預定去年赴美進修的計劃也延緩了。他是曾家的獨子,自小感受到父母的疼惜,也反射到三個孩子身上,老大唸大學,老二在電子公司服務,老三在家幫母親麵攤的生意,對於鄰居、朋友稱讚父親的美德,除了感到與有容焉外,更認為是對自己的惕勵。
 有志當專業慈善家的戴招元

「愛心工作是一種專業,這個社會不僅需要樂於解囊助人的慈善家,更需要懂得規劃資源的慈善專家,這樣,服務的品質才可望提昇,效率才能提高!」甫獲第六屆吳尊賢愛心獎的戴招元,道出他從事愛心服工作近廿年的感想。

再過兩個月,戴招元又要搬家了,因為向朋友借住的這間房子打算賣出,他只好另覓住處。多年來,為了讓更多的人得到幫助,他一直把身上多餘的錢,支助給更需要的人,自己就這樣的居無定所。

說起戴招元從事服務工作的歷史,他的老師,也是這次愛心獎的推薦人政治大學教授林恩顯表示,自從他學生時代參加服性社團以後,便一頭猜栽進愛心慈善工作,幾近痴狂,被同學譏為「愛心癌」患者。廿年來,他的服務從未間斷,服務的範圍更涵蓋了育幼、青少年、老人、盲啞殘障和難胞等,難得的是,他還把多年的經驗,建構出「愛心學」的理論,以期催生「人類的愛心化時代」!

戴招元在學生時代,便已展現其「人饑己饑」的人道精神,當他見到育幼院的教室窄小,便主動尋求資源搭建簡易的木屋教室。寒暑假期間更是上山下鄉,積極服務老人、山胞、少監獄受刑人。

他同時也是首位為盲生錄製「有聲書籍」的開先河者,由於少不經事癡傻熱情,使他作息失常,累出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及十二指腸球變形等疾病,但這並未稍減他對愛心服務工作的熱情,反而因一股使命感的驅使,而毅然由數學系降轉冷門的民族社會學系,主攻社會福利,輔修企業管理,立志以企業化的運作效率,來增益社會福利的經濟效益。

畢業後,戴招元更執著於推廣服務理念,不但著書立說,並且更為廣泛的從事服務工作。他原打算卅歲以後,開始為成家立業奔忙,卻因緣際會的參加了中泰支援難民服務團,使他的服務生涯綿延迄今,難以割捨。

憑著一顆不忍人之心,戴招元幾乎將一半以上的時間,投入自願服務工作,甚至將微薄的積蓄,捐給慈善機構或需要幫助的個人,自己則過著常人無忍受的簡樸生活,住在友人頂樓加蓋的小閣樓中,幾乎不買衣服,全靠朋友相贈;家具有百分之九十以上是從垃圾堆或親友家撿拾回來的;紅色炸彈也只能炸到他一本「服務的藝術」或一張小書籤的祝福,「勤儉為服務之本」的古訓,在他身上被充分的實踐。

為了讓飽受戰火之苦的難童能夠順利成長,他在民國七十一年中,獨力開辦「難民小學」,一個人包辦籌備主任、總務主任、教務主任、訓導主任、舍監等職務。利用一年的時間,密集授畢國小六年的重要課程,當純稚的孩子,自然地喊他「爸爸」時,再多的辛苦都是值得的了!

近廿年來,戴招元所做的愛心事蹟不勝枚舉,但率多是些沒什麼新聞價值的卑微工作,或是幕後的愛心企劃工作,常自問:「這件工如我不去做的話,會不會有人願意做?」如果答案是肯定的,他就盡量找別人來做,以便騰出時間,去做更多「比較沒人願意來做」的工作。

戴招元感慨的說,社會上對愛心服務的觀念仍有偏差,多數人寧願直接把錢施捨給窮人,也不願贊助「愛心企劃」工作,事實上,愛心企劃可使每一份資源得到最大的運用,例如最近成立的「陽光洗車中心」,如果當初直接把錢分給這些顏面傷殘者,他們所得到的不過是一時的濟助,但在經過企劃後,卻能獲得生生不息的力量,可見企劃工作的重要性。

為了積極參與社會福利工作,戴招元最近出任「中華民國愛心推廣協會」的秘書長,希望能做更多的愛心企劃工,以使他個人立志的專業慈善家的志向,早日實現。

2004©ALL RIGHTS RESERVED 吳尊賢文教公益基金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