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輯(1985年)

•袁鑫生 •陳五福 •張志通 •黃幼蘭
•廖學義 •石財郎 •釋宏量 •張雅玲
•吳繼釗 •黃振聲    
 石財郎濟醫貧困
五十二歲的石財郎,屏東瑪家鄉山胞,屏東師專普師科畢業,久在山地服務教育工作,並默默行善,濟助有困難的民眾,近一年來,經他救濟的人有一千三百餘人次。

石財郎平時精研中醫藥理,有很多鄉民染患病症,西醫認為無法根治的,由他診治,免費贈與草藥,皆藥到病癒,鄉人稱他為濟世救人的耶穌基督。七十三年間,治好疑難雜症病患十餘人,且未取分文費用。

因他是山地人,因而了解山地人的困苦生活,同時山地的交通不如平地,山上有人得了急病,急需要幫助,因此他勤讀藥書,並獲知山上有不少的藥材都可以救人,為了採藥,他曾走遍大武山、大岡山、阿里山以及恆春山地等地找草藥。

雖然悉心於草藥與病理,但石財郎對學校的教學並未延誤,秉持助人為快樂之本的信念,廿二年來為千餘人治病醫痛,說起來你可能不相信,他曾治癒了癌症患者廿六人。

他強調為人治病並不收分文,因為病患大多數是貧窮的山地同胞及一些需要幫助的貧苦人。他並舉出住萬丹村的黃仙從,背骨癱瘓、不能坐臥、痛苦萬狀,吃了他的草藥半個月,病痛即好,黃曾送五萬元給他,但他婉拒,只告訴他多祈禱感謝主就好了。

◎免費為人醫治病痛
提起信奉基督,石財郎十二歲就受洗參加教會活動,但在五十二年的三月,教會高牧師等人曾叫他去傳教,當時他認為會妨礙教學工作,而毅然拒絕。沒想到就此病倒,經過三個月,冥冥之中感覺是一種懲罰,而在祈禱中發現本身就是牧師,病也好了。自那時起始,他傳教,不但未對教學有所影響,且使生活更充滿了意義。

目前除了傳教和免費為人醫治病痛外,並參加縣府社會科志願服務隊,調查真正需要幫助的人,還自掏腰包幫助他們。

他有三個男孩,一個女孩,大兒子在糖廠當工人,二子任中尉輔導長,三子任陸戰隊常備士官,一家人和樂融融,因為他們家中充滿了愛,雖然沒有山珍海味與高樓大廈,卻是分外的充實與安樂。這就是好人好事的寫照。

石財郎獲得第二屆吳尊賢愛心獎的感觸是:非常興奮,但是他虔誠的表示:「一切榮耀歸於上帝。」基督博愛的精神,正是他一生行事的經典。

◎一切榮耀歸於天主
民國七十二年,石財郎自稱在神的意旨下,放下自己的工作,開始投入全部的精神行醫,每天騎著腳踏車四處探訪患者,義務診治,有重症患者到高雄或台北求助西醫,病情沒有起色,盤纏卻花費殆盡。石財郎獲悉,均熱心帶領他們到自己家裡,以草藥治療,目前,經他診治痊癒的重症病患已有千餘人,鄉民均稱他為濟世救人的基督耶穌。

這種善心義舉,石財郎一再謙稱是神的旨意,耶穌的啟示,同時,他認為服務貧困的鄉民同胞也是義不容辭,因此,他一切榮耀歸於耶穌博愛精神,而他,也將秉承此繼續行醫救人。
 釋宏量托缽濟貧

以「一付柳音一個托缽一襲架裟一顆善心」,行走天涯,而把平日托缽行乞之所得,悉數用來濟助貧困人家的苦行僧──釋宏量,在他默默行善二十餘年後,其善行事蹟,終於逐漸廣傳開來,引起各地善心人士一致的共鳴與推崇。

◎一襲架裟一顆善心
釋宏量以一個個銅板,在茫茫的人海裡,匯集起社會大眾一點一滴的溫情,再將這些善心的施捨,轉送給等待救援的貧苦人家。長久以來,這位出家人默默傳遞著社會群眾的善心,樂此不疲。

俗名黃清水,法號釋宏量的出家人,現年五十一歲,在他的故鄉台南縣後壁鄉茄冬村,有一段悲慘的童年。他的父母親在他六歲那年,先後辭世,由他的祖父將他和小三歲的弟弟帶去他家撫養。兩年後,他的外祖父也因病去世,沒想到當年五歲的弟弟也跟著夭折;在一般孩童備受父母呵護的無憂年歲裡,他就嘗盡了人間失怙之痛。

至親紛紛撒手人寰後,年僅八歲,舉目無親的黃清水開始孤獨地走向坎坷的人生旅途。靠幫忙鄰人放牛、勞役,來換取三餐的溫飽。十五歲時,經人引介,到仙草埔一家碾米工廠當長工,每天至少要挑五十擔水,飽受被人使役之苦。

由於在仙草埔在關仔嶺山下,而關仔嶺的半山麓有座聞名全省的「大仙寺」,年少的黃清水每在受到老闆的苛責後,往往跑到大仙寺偷偷飲泣。就在那兒看到和尚、尼姑念經拜佛,心裡嚮往著那遠離塵世的寧靜。因此,在未滿二十歲時,他已經葷、腥不沾,變成一個吃長齋的凡人了。

◎皈依佛門宏揚佛道
在碾米廠當了十年苦力之後,有一次實在無法忍受老闆兒子無理的屈辱,便隻身離鄉背井闖天下。無奈世路崎嶇難行,在一事無成後,想起大仙寺裡與事無爭的生活,於是決定皈依佛門,便到新竹的佛學院進修佛學,後因受到同門師兄的排擠,決心苦行天涯,一路托缽乞討,準備積存點錢之後,蓋座寺廟,宏揚佛道。

就在他沿途行乞的過程中,經常碰到一些貧困人家,由於自己過去切身的遭遇,使他毫不保留地將化緣所得傾囊相助。如此每乞得一些錢後,就又碰到幾戶窮困人家,又將乞來的錢施予光了,以致目前他依舊囊空如洗,兩袖清風,只得到曾獲濟助者滿心的感懷和懷念。

◎濟助貧困節儉成習
多年來,釋宏量一直沒有固定的住所,大部分時間均涉足天涯,托缽行乞,默默行善。近幾年間,才悄悄地的「寄居」在嘉義縣民雄鄉三興村陳厝寮的淺山裡。

除了訂製棉被外,在他化緣時獲悉的貧病人家,他都帶他們到醫院去看病,並代繳醫藥費。且在民雄一家棺木店、幾家藥房、醫院都存放了一些錢,準備隨時捐給無力負擔的貧苦人家。而自己平日則僅花費那些乞得善款的二、三十元,買個飯團裹腹,其餘悉數用來濟人。

一枝草一點露,釋宏量說,他曾經經歷過一段孤苦無依的歲月,飽受貧窮之苦,而今世路已慣,此心到處悠然,即使再大的痛楚,也打擊不了他立志助人的心願。因此在他沿門托缽行乞時,絕不向勢利眼低頭,只要施主稍為露出不屑的神色,說聲「阿彌陀佛」,他便自動走開。

釋宏量又說,目前社會上,有人冒充出家人,身著袈裟持缽乞討,藉佛賺錢,影響到了真正有心做善事的人,例如他在行乞之中,偶爾會有人在背後罵他「假和尚真詐財」,他聽了只有為少數不肖之徒感到羞恥,並不責怪他們,畢竟凡俗萬事萬物,很多都不可能永遠順心遂意的。

◎耀眼光芒照耀社會
數月前,釋宏量在嘉義市林森路托缽行乞時,為了搶救兩個差點被車撞到的小孩,自己的右腳因而受傷,目前仍繼續在他寄居的淺山裡療養,三餐以甘藷裹腹。天涯漫漫,釋宏量嘗盡人間鉅痛,心中懷著濟世的理想,踽踽前行。但願這支小小的火炬,能逐步發出耀眼的光芒,照亮社會。

 張雅玲關注社會
張雅玲看起來像是四十歲出頭,事實上已剛做過「五十生日」,所以日常生活中,張女士最常被問起的問題竟是:「請問妳是怎麼保養的?」
由於駐顏有術,皮膚光華如脂,更難得的是她保有一顆年輕少女般純潔的心和忙碌的生活,張雅玲承認這可能就是她經常被誤認為和二十七歲的女兒是一對「姊妹」的原因。

◎目睹人生的黑暗面
憑著一股傻勁,和天生四川人的拗直脾氣,多年來張雅玲女士總是一個人爬山涉水,找那最沒有人注意的窮鄉僻壤、收容所、孤兒院,去看最真實的人生黑暗面,並捐款送鞋奔走幫助這些被遺忘的生靈,不求名聲,不求回報。

雖然早在十幾年前就當選過好人好事代表,且多年來一直未停止過對孤兒老人們的捐款、贈米、爭取福利,但張雅玲卻寧願以「社會工作者」而不是慈善家自居。

就是因為有此自我期許,張女士絕不願自己只是一個只會剪綵捐錢的「慈善家」。每每在感化院中看到誤入歧途的無知少年,或在收容逤所遇見孤苦無依的老人時,在感傷落淚之餘,便會一直深切追思探其背後隱藏的社會、人為因素,希望能從根本上幫助他們,而不只是捐點錢「掩蓋」他們,她認為那是逃避或掩飾問題。

類似如此十幾年的「社會工作」經驗,尤其是常與孤兒接觸,張雅玲心中最大的感觸,不是成人現實世界的冷暖,或人性的黑暗面,而是許多無辜的少年,常只是家境貧困或父母婚姻破裂而遭受傷害,誤觸法網,卻因此喪失理性,斷送一生幸福。相對的許多富家子弟一犯法,到警察局就被關說保釋出來,毫不受影響,其人生道路平坦無所匱乏,不必抗拒誘惑。其實兩者之道德心並沒有差別,只因天生物質條件差別,而造成人生境遇有如此巨大的「明暗對比」。

◎全力推展女警勤務
「幸好都適時出現一些以前不認識、隱藏在各處的同道和夥伴,鼓勵我、刺激我,好像在黑暗的角落突然出現光芒,縱使瞬間閃滅,都足以讓我獲得力量,重新上路!」張雅玲說。

這三、四年來,張女士已將她的全部心力,放在高雄市的女義警勤務工作推展上面,身為女義警中隊長,八十餘位隊員全部親暱的稱呼她為「張姐」,有不少女義警且因勤務而耽誤青春,所以張雅玲女士最近一看到未婚男士,就猛「推銷」女義警隊員,兼任義務「媒人婆」。

帶著一批素質好,士氣高的基層女「社會工作者」,張雅玲一直不斷思索的是如何發揮各人專長,提高他們的服務層次,而不侷限於交通指揮或慰問貧病等一般勤務。

外傳張雅玲或她先生王茲華明年將有一人會出來競選監委,張女士連忙否認。

「我們夫妻倆都不是政治人物的材料,都不適合涉足政治圈!政治人物一需無情,二需玲瓏,三需尖銳,這些我都沒有,所以我實在不是政治人物!」張雅玲搖著頭說。

由於生平最痛恨專作表面工作、粉飾太平的貪官污吏,張雅玲承認確曾有過競選監委的念頭,有一次與先生及任職報社的兒子談論政界種種內幕時,突生奇想:若花點錢能當上監委,只要能彈劾到幾個貪官污吏,豈不就值得了?但過一陣子才知道,單一監委若沒人支持,「孤掌難鳴」也是徒勞無功。

◎標來會款解救水災
當被詢及六十三年度當選好人好事代表的往事時,張雅玲靦腆地笑了,她回憶那段時間,因經常偷偷買鮮肉送給老人之家及療養院;還私下標會捐了三十萬元,給里港鄉闢建水井解決水患;並在無意中探訪到六龜孤兒院的困境,出面募款建造了一座餐廳「雅玲堂」•••等,可能因為就是如此,才順當選吧!

綜合多年來的工經驗,張雅玲沉痛的指出,目前國內社會工作之所以遲遲不能推展,無法提高層次的主因,乃在於許多有能力財力的人,不能了解這些無力待援者的真實生活面,而許多深切體會個中疾苦的人,卻又無能為力所致。

◎提高社會工作層次
近年來由於接觸女義警工作的關係,張女士也深深體會到警察風紀問題的嚴重性,她同時指出,基層員警升遷不易、待遇太差、服勤時間太長、安缺乏保障等等問題,都是警察素質無法提高、風紀問題無法解決的主因,根本上就是一種惡性循環。
 吳繼釗繼夫遺志

已故十大傑出青年鄭豐喜遺孀吳繼釗,為完成其夫遺志,正在口湖鄉興建一座現代化圖書館,以嘉惠故鄉子弟。她近十年來除協助殘障青年就業外,並積極籌募興建經費,其不屈不撓的精神令人敬佩。吳老師目前最大的心願,是希望興建中的「鄭豐喜圖書館」早日完成,她呼籲各界人士共襄盛舉。

◎四處奔走繼夫遺志
鄭豐喜紀念圖書館籌建工作,在各界人士熱烈的響應下,眼看就要發包施工了,但不久之後,慷慨解囊之士減少,使籌建工作受阻而一拖八年餘,幸而雲林縣長許文志上任後,甚為重視,除決定補助一百萬元外,並指示口湖鄉長林高揚即刻改組籌建會,由現任鄉長擔任主任委員,鄉公所秘書王建騰為總幹事,經數度集會商討,籌募經費有了著落,並決定將工程分為三期進行,於去年一月十七日由縣長許文志主持破土典禮,動工興建「鄭豐喜紀念圖書館」,北港鎮朝天宮董事長郭慶文還舉行捐書一萬冊的捐款儀式。

吳繼釗老師為完成鄭君遺志,白天在口湖國中任教,下課後利用空餘時間,經常到台北洽辦「鄭豐喜文教基金會」等有關事宜,乃忍痛將其兩女──鄭至玉、鄭至潔,送至屏東娘家託雙親撫養。目前兩女分別就讀屏東貨聲國中二年級與貨聲國小五年級,長得活潑可愛,學業成績也非常理想。她在沒有後顧之憂的情況下,全力輔導殘障青年就業,每年並定期在兒童節舉辦以「閤家歡」為宗旨,免費招待殘障、孤兒們的青少年園遊會,並頒發大專、高中與國中等殘障學生獎學金,同時展開募款工作,以期目前正在興興建中的「鄭豐喜紀念圖書館」工程能順利施工,早日完成鄭豐喜的遺志,造福鄉梓。

◎鼓舞殘障奮發向上
吳繼釗女士,卅六歲,江西人,國立中興大學法律系畢業,曾任雲林縣立口湖國中教師,現任鄭豐喜文化教育基金會負責人。

吳女士自幼基於愛心,默默行善,在學生時代,常幫助同學解決困難,尤其對殘障同學特別施予愛心。認識鄭豐喜以後,協助他著作發行「汪洋中的一條船」,鼓勵殘障奮發向上,進而與鄭豐喜結成連理,共同協助殘障。

鄭豐喜去世後,吳女士繼其遺志,常年奔波救助殘障,並成立鄭豐喜文化教育基金會,現經各方贊助,已在口湖鄉開始興建鄭豐喜圖書館,極力發揚殘而不廢的奮鬥精神。

民國六十六年,她開始辦理免費輔導殘障技藝,參加訓練而受益之殘障學生已有八百餘人,充分表現其人格完整、善盡教化的行善精神,故能獲選為第二屆「吳尊賢愛心獎」得獎人。

現任鄭豐喜文化教育基金會負責人的吳繼釗女士,榮獲愛心獎後誠懇的說:「我還年輕,還可以再做更多的事,如今得獎,更加重了責任感。」

◎以愛心來教化學生
吳繼釗任教期間,盡力以愛心教化學生,成績卓越,她笑稱,她教的都是壞班,但教到後來,學都變成嘴巴最甜、最乖的可愛學生。直到今天,學生有的已大學畢業,各奔前程,但只要聽到她的消息,都會聚集而來,使她相當欣慰。

吳繼釗自認一生嚴於律己,寬於待人,她對待學生,寧願強迫自己管束他們嚴格,也不願意隨便記過處分,使學生在年幼時期人生便留下污點。

◎畢生心力用於助人
她在照顧殘障者方面的成就有目共睹,備受肯定,但她謙稱,這份成功不是來自她個人的力量,是所有朋友的協助及鄭豐喜奮鬥故事給大家的啟發。

身為鄭豐喜的妻子,吳繼釗願意以畢生力量來完成鄭豐喜愛人助人的遺志。
 黃振聲善心廣佈
屏東縣萬丹鄉磚寮村的黃振聲,是該鄉人人皆知的人物,因為他有一顆慈善的心,樂於助人,只要他知道某人有困難時,他必會盡其所能的去幫助他。

◎當選炬光優秀青年
就這樣,他當選了全國傷殘育樂協會十大炬光優秀青年,也由於他的種種善行而當選為好人好事模範。

當他四歲時不幸罹患小兒麻痺,就此註定了以一條腿走路。到了六歲,由他大哥黃振德背他上學,加上表兄蕭興祥的協助,完成了國小學業。

因為行動不便,幾乎使他喪失了繼續讀書的勇氣,但由於他父親的鼓勵,使他鼓起勇氣以一條腿學會了騎自行車,也因此可以完成三年的國中學業。

國中畢業後,為了要學得一技之長,他前往台南當了三年的學徒,學會了做西裝。隨即返回家鄉為人做西裝,因為所做的西裝價格公道,因而在社區所開的西裝社生意蒸蒸日上。

◎竭盡所能幫助別人
接著他參加了屏東慈光社,每年都去孤兒院捐獻,並與孤兒們同樂,只要是能力做得到的,助人絕不後人。有一次到六龜孤兒院,看到失去雙手的楊恩典,身邊圍了很多人,當他拿出身上所有的兩百元時,其他人也都跟著解囊,這種拋磚引玉的做法,發揮了人性的光輝。

有一回,當地發生車禍,他即向慈光社表示,死者是個貧苦的人,處境堪憐,於是慈光社捐了五千元,他本人也捐出二千元,並發動朋友捐助,這位車禍死者得以安葬。

去年一位郭姓同鄉發車禍,遺下妻女三人,慈光社雖濟助了六千元,但杯水車薪,無濟於事。吳振聲乃四處奔走,並透過大眾傳播獲得社會善心人士的幫助,而募得二十萬元,使得那一家人渡過難關。

◎負擔經費提倡體育
黃振聲並熱心體育,萬丹體育會的排球比賽經費,連續三年都由他獨力負擔,使該項活動辦得有聲有色。

今年廿九歲的黃振聲,把此次獲得愛心獎的榮譽歸功於他的父母、大哥、表兄等人的幫助,因為如果沒有他的鼓勵,他怎能堅強地站起來,並以愛心來回饋社會?

他認為一個人身體四肢的缺憾,不能代表一個人意志的缺憾,反而更能使人堅強奮發,進而產生愛心,幫助一些需要幫助的人,使人生得更快樂。

黃振聲說,他心中始終有一個堅持,就是竭盡所能幫助需要幫助的人。

2004©ALL RIGHTS RESERVED 吳尊賢文教公益基金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