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慈悲一心奉行的釋心郁 |
佛光山慈悲基金會總幹事釋心郁法師(法號伊靜)獲知被評定為吳尊賢愛心獎得主後,謙稱出家人得不得獎並不是很重要,長期從事慈善公益工作,只是基於佛陀教義與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精神,全力奉行而已。
伊靜法師長期主持佛光慈善事業,除負責策劃急難救助服務、雲水醫院巡迴義診及冬令賑濟外,經常深入森林山區與海邊偏遠部落,協助貧困民眾解決問題,
許多有愛心的信徒敬佩之餘,也主動跟隨外出奉獻心力。
接受過伊靜法師輔助過的個案不計其數,讓伊靜印象最深刻的是,幾位商人、學生在面臨崩潰的危機中,因接受急難救助和心理輔導,最後得以重生,「將慈心化為甘露,將悲願化為清水」,她深信以佛法為經,以慈悲為緯,必能交織出人間淨土。
伊靜法師極為信仰佛光山創辦人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精神,她認為人間佛教應用於每個家庭,社會大眾才會生活得更快樂、更詳和,在她推展慈善工作的過程,向來都很重視心靈輔導,設法以弘法使受創者能重新面對現實。
伊靜法師很謙虛地指出,此次能獲得吳尊賢文教公益基金會愛心獎,只是代表佛光山領取這個獎而已,其實佛光山各出家眾長期以來均默默奉獻愛心,誠如佛經所闡釋:「大慈,與一切眾生樂,大悲,撥一切眾生苦。」
畢業於東方佛教學院,現年四十三歲的伊靜法師,認為目前社會上處處充滿暴戾之氣,社會投機主義盛行,民眾追求功利的結果,使社會犯罪率增加,她長期從事公益事業,是希望有助於改變人心的虛浮與渙散。
跟隨星雲大師修習佛學已廿年,伊靜法師把出家人的慈悲心奉獻在社會上陰暗的角落,過去如此,未來也將是如此,目前佛光山慈悲基金會,正積極擴大濟助貧困的公益工作,還殷盼更多具愛心的信徒與社會人士,加入犧牲奉獻的行列。
從幫助人人獲得重生體會到什麼叫喜悅,伊靜長期從事慈善工作,最強調的是「自殺不能解決問題」也認為面對現實才能了卻生前種下的因果,佛教要大家都有歡喜人生,只要大家心中有佛,就能重獲生機。
|
|
撫孤育幼教化青年的吳碧霞 |
「把自己奉獻給一個人,不如將自己奉獻給一群人」,榮獲第五屆吳尊賢愛心獎的台中市慈光育幼院主任吳碧霞,就讀北一女中時,即立志獻身教育工作,多年來,她不僅達成了作育英才的理想,更將此一理念發揚光大,融入了佛教慈悲濟人的精神,默默地肩負起撫孤育幼及教化青年的工作,可以說是將自己一生的青春歲月及生命菁華,完全奉獻給了下一代。
今年四十三歲的吳碧霞,畢業於師範大學中文系,目前任教於省立台中女中,民國六十七年底,台中市慈光育幼院因管理不善,人員紛紛求去,使得收容在院的九十多名孤兒,突然面臨了前途茫茫,前景未卜的景況,當時吳碧霞毅然辭去原任的立人高中教職,全身投入於撫孤育幼的工作,在吳碧霞全心全力的投入和灌溉耕耘下,院務終於逐漸步上正軌,七十年起並持續有多名院童進入大專院校就讀。
早在大二那一年,吳碧霞即接觸學校內佛教社團「中道社」,自稱自己之所以會熱衷於慈善工作,受到已故的大學教授李炳南的身教及言教薰陶甚大,由於身為孔子奉宮府主任秘書的李教授,不僅學問道德高,當時對於推動中華文化也不遺餘力,她就是在此種情況下,追隨李教授學習佛學及中國傳統倫理思想,甚至在畢業後,也一度辭去教職,加入李教授創辦的「內典研究班」。
目前慈光育幼院的院童約有六十人,由於吳女士也在台中女中教書,身兼二職, 確實相當辛苦,但吳碧霞卻憑著驚人的毅力,堅持扮演好兩種角色。
另外,吳碧霞也在李教授創設的「啟蒙社」及「社教科」,分別教導幼稚園以上的學童及社會青年,有關中國文化思想及書法、國樂等傳統技藝,幾乎已將全部的精神奉獻給了下一代。
吳碧霞老師認為,端正社會人心,用教育的方式,確實可以慢慢收效改善。因此在家人的支持下,抱持著獨身主義,要將一己的愛心,奉獻給社會上需要愛心的一群人。吳碧霞堅持要將生命菁華獻給社會。她認為服務本身雖是一種犧牲、一種奉獻,但是透過服務,更可以使自己獲得磨練和成長,從中了解人生的真諦。
吳碧霞將以服務人群做為終生的職志。
|
|
異國夫妻同心消毐的張麗英及鮑得勝 |
一如多年來的經歷、付出,鮑得勝牧師與其花蓮籍太太張麗英,對於獲得吳尊賢愛心獎,歸諸於主的恩典。
這對異國姻緣,歷經多番坎坷,終於落腳於花蓮縣秀林鄉佳民村窮鄉僻壤之處的山邊,不但生活清苦,且在此創立「主愛之家」,默默為染上毐品者,戒除吸毐惡習,全然的犧牲、奉獻精神讓人敬佩。而如果不是去年台灣安非他命事件炒得正熱,引起矚目,讓人想及此一毐品戒除所,鮑牧師及牧師娘長期付出的愛心,仍鮮為人所知。
鮑牧師在午後的大榕樹下談及舊時往事,他說,民國五十八年間,他服役於美軍,但被派遺至越南、泰國等地,而在台灣認識了張麗英,回到美國後,仍續有聯絡,經與張麗英在美結婚。
然婚後兩人因環境所致,染上了吸食迷幻藥、興奮劑、鴨片、大麻等各種毐品的惡習,在長達七、八年沈迷、糜爛的生活中,終因醫師宣布其妻因此不能生育,而帶給他們相當大的打擊。
至此,兩人開始悔悟,並在基督教醫師引進下到教會聽道,且成功的戒除吸毐習性,後來更奇蹟似的得育一子,鮑得勝說,原本信天主教的他,因深覺上帝無比力量之奧妙,為求更深一層了解,因此,信仰了基督教。
到台灣後,曾在新店以租來的房子幫助青少年戒毐,由於人數愈來愈多,乃搬遷至花蓮縣主愛之家廣大的環境,讓染有吸毐惡習者,能在此不受干擾的良好環境下,以運動、禱告,而不借助藥物的成功戒除。
鮑牧師夫婦在花蓮創立主愛之家,已有七年,受惠者超過三百人次,愛心遍及全省各地,目前仍有卅多位在此地努力戒毐,其中有五位是女性,年齡方面,最長者五十多歲,最小的只十幾歲。鮑得勝、張麗英已全心投入於此,以無比的愛心與耐心,輔導協助這些病發時更需照顧的「病患」,朝夕相處,與之生活在一起,見其相處情景,已亙視為一家人,因此,有些成功戒除者,並未離去,而留在主愛之家當義工,以得到的再付出給需要幫助者。
由於主愛之家幫助戒毐成效良好,花蓮地檢署正積極設法將之納入更生保護輔導系統,以紓解其經費之困境,亦使愈來愈多的吸毐人口,能在此有效戒除,對此,鮑得勝與張麗英夫婦露出欣喜之情,且表示「感謝主」。 |
|
灌溉一片慈善園地的蔡樹仁 |
基於「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的理由,將聚餐費用省下來回饋社會從事慈善工作,十年來台中縣馨幼社執行長蔡樹仁全力的投力,該社已進入中程業務計劃,正當其欲表退休之際,又榮獲吳尊賢文教基金會愛心獎,除對他的付出肯定外,並鼓勵其再繼續為社會大眾服務,因有許多需要愛心的人等著他。
蔡樹仁雖已年屆四旬,但因其心中充滿對社會的關愛,對慈善事業充滿熱誠,不斷的在各個角落散播溫馨的種子與製造暖流,因此他活得相當充實有意義,外表看來與真實年齡有相當的距離,可見得身為一位耕耘慈愛園地的園丁是青春之表徵。
據蔡樹仁回憶指出,高職畢業後在每月定期同學聯誼聚餐中,因其同學銘福表示:「我們經常聚會,吃吃喝喝,毫無實質意義,何不改變一下聯誼方式,將費用省下捐助給育幼院回饋社會,而聯誼則改成茶點方式,同樣可增彼此友誼,相亙在事業上切磋勉勵」,此話引起相當之迴響,於是每個人月繳二百元,廿人舉辦了一次育幼院之旅。
該團體有了起步之後,並且年年舉辦慈善義演晚會,透過活動展開結合民間力量參與社會福利工作,由於社會服務係一種持續,細水長流的工作,要實現這份理想與抱負,除了具有相當的毅力與熱誠外,同時還需要有龐大的經費支持推動,團體決議唯有成立基金會才能持之有恆,好不容易累積了一百萬元善緣成立慈光文化基金會。
基金會及會館正式成立後,隨即發展愛心系列活動如居家服務、急難扶助、兒童認養、課業輔導,期使不幸的人獲得妥善的關懷與照顧,以及文教系列活動如媽媽教室、視聽圖書推展、生活講座、育樂休閒活動等希能引發各界人士參與,達到預期的目標。
蔡執行長指出,民國八十年,時值馨幼社創立第十週年,中程業務計劃興建「愛心文教館」已在七十九年十月廿八日落成啟用,回首十年來整個團體的共同努力奮鬥過的痕跡,曾經歡笑也曾痛哭,這些點點滴滴的歷程已有成果初現。
蔡樹仁重申,榮獲吳尊賢文教基金會愛心獎並非其個人所得,它代表團體的榮耀也是馨幼社創會十週年的最佳成果獻禮,以答謝所有支持愛護馨幼社的各界人士,其並特別感謝其賢內助全力的協助,才能讓其置個人事業於一旁全力投入慈善事業。 |
|
照顧盲胞無怨無悔的蔡銘斌 |
三十五歲的蔡銘斌,是第五屆吳尊賢愛心獎得獎人中最年輕的一位,他沒有顯赫富裕的家世,沒有高人一等的學歷,也不是有令人稱羡的職業,他之所以能夠獲獎,完全是靠「雙手」不停地為他人服務,發揮無限愛心所致。
蔡銘斌是宜蘭縣人,畢業於台北商專,曾擔任木柵電信局職員十年。
在他擔任公務員期間,蔡銘斌就不斷利用時間,參加各種社區服務工作,例如在七十四年加入木柵少輔組,擔任輔導義工,輔導安康社區中十二歲至十八歲,行為偏差之青少年。七十五年加入木柵救國團擔任義工,從事看護醫院病患工作,並抽空至福安育幼院做課業輔導。
後來更發起成立台北市彩虹心服務隊,自任隊長結合七十餘名社會熱心的青年, 包括自己的親弟妹等,開始有組織的投入社會公益服務工作,目前固定義工就有二百人,包括在校學生及社會青年,最後讓他放棄當公務員的則是一群亟待幫助的盲胞。
蔡銘斌自七十六年三月開始,每周六晚上七至九點,均會到台北啟明學校為盲生做課業輔導,在點點滴滴的接觸中,他似乎愈來愈能了解盲人的需要,於七十八年六月他開設點字訓練班,開始推廣盲人點字訓練,呼籲大眾重視盲人求知權利,並舉辦「回到陽光愛盲同心營」系列活動,鼓勵盲胞走出黑暗,更舉辦第一屆輔迪山莊山訓露營,結合百餘名義工,輔導盲胞自身體驗露營、野炊、
划船等活動,這一連串為盲胞所做的貢獻,正是他此次獲獎的主因。
蔡銘斌在獲得愛心獎後謙虛地表示,比他更有資格獲獎者很多,但他仍然很高興。他認為幫助別人,最重要的並不是錢,所以這幾年來他仍然很高興,他認為幫助別人,最重要的並不是錢,所以這幾年來他並未付出多少金錢給需要援助的人,但他相信雙手萬能「靠雙手」就可以給需要服務的人最真實實際的幫助,這是「直銷」的愛心,永遠不會被利用或剝奪。 |
|